中国人文智慧世纪论坛
— 名师论道系列讲座
传世藏书的人文智慧•政商领袖博士课程高级研修班
《国学之美》
古典智慧融入现代人生
与国学大师傅佩荣一同品味国学之美
领略古典智慧融入现代人生的丰富理趣与活泼韵味
涵养出自我的心胸与眼界
沉淀出生命的广度与厚度
◆本次论坛讲座主题:
1、儒学经书之首《周易》
2、品味老子:在虚静中觉悟生命
面对天下大乱,道的深刻意义,圣人无心而为,三宝足以安身
3、品味庄子:以自在之心开发无限潜能
人间患难深重,心斋与道契合,外化而内不化,从真实到美德
◆参会费:贵宾券1680元/人(全天)、嘉宾票1160元/人(全天)注:以上半天票价580/人
◆参会对象: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中高层管理者、政府官员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
◆参会时间:2009年 5月23日
◆参会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订票热线:010-51285281 13810915091周老师
◆活动网址:http://www.zzxxclub.com
◆傅佩荣教授•简介(著名哲学家、演讲家、身心灵整合导师)
傅佩荣教授1950年生于台湾,祖籍上海。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
专家评语:
傅先生对于国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简捷清晰的表达。我很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他在讲课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精神领域,其二,打通中西哲学。 ——周国平(著名哲学家/散文家)
傅先生对于国学研究是很有功力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非常高,尤其是把国学讲得那么生动而又贴近人心,实属难得。 ——李存山(中国社科院中国哲学研究所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傅教授是我所听过课的国学专家中,讲得非常通透的一位老师。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辽阔深远。
——邹荣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董事长/上海市工商联教育协会副会长)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根本的学问就是如何安顿他的身心,而对于许多人组成的一个群体(小至家庭、企业,大至国家和这个星球),最关键的学问就是如何安顿所有人的身心,使得大家和谐相处。
傅佩荣寄语:
年轻的时候念《论语》,让我们了解只要学习就有希望,使人有一种振奋上进的动力。念《孟子》使心中充满道德勇气,因为年轻人作为社会栋梁一定要培养责任感,承担时代的挑战和使命。踏入社会,人慢慢会发现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等结构性问题,心里会产生无力改变的无奈,这时候就读读老庄,或者透彻地观察一切,不去介入,或者随着外界改变而不受伤害。五十岁后再来读《易经》,你就有可能清楚大环境、趋势怎么走,从而根据个人位置找出最合适的方向。
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傅教授治学严谨,融贯古今中西,迭出创见。其“哲学与人生”课程在台湾大学开设18年来座无虚席。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教学特优奖。《成功人生》获台湾最高文艺奖。与沈清松先生共同创办《哲学杂志》,深化推广哲学研究、探讨当代重大议题、促进两岸思想交流,贡献甚多。
在台湾,谈起哲学,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傅佩荣教授。许多人因为读到、听到他关于哲学、国学、人生、教育、心理学、艺术的独到见解而豁然开朗,启明智慧。五十岁以后,傅佩荣教授潜心研究传统经典,撇开成见和定论,求真务实,追本溯源,多有建树。已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展现温故知新的哲学智慧,对于当代的经典诠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且对于现世人生亦颇有指导意义。
傅佩荣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每年发表200多场演讲。从文化中心到工商企业,从学校到行政机关,从社团到基金会,都常见其身影和足迹。态度真诚,声调感人,条理清晰,理融辞畅,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
傅佩荣教授目前著作近百种,丰富的理趣与活泼的韵味交相辉映,涵盖范围包括哲学与国学、人生哲理、文化教育等。傅教授的著作《哲学与人生》、《傅佩荣解读论语》、《傅佩荣细说老子》、《儒家与现代人生》、《庄子解读》等已相继在大陆出版。近几年来,他的学说在大陆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特别青睐。
我的哲学生活
傅佩荣/文
我曾多次自问「今生最感恩的事」,而答案一再出现的总有「念了哲学」这一项。我为此不仅感恩,而且快乐。学习哲学而能够快乐,在一般人心目中,恐怕是奇怪而有趣的现象,于是我经常面对的质疑是:「请问,你为什么念哲学?」
顺着这个问题延伸下去,比较完整的质疑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的省思:一,我为什么念哲学?二,我如何念哲学?三,我念了什么哲学?四,我念哲学是为了什么?这些听起来相当严肃的问题,能否带来一些轻松的答复呢?我在写下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时,总是如此提醒自己。
我念哲学,与家里的宗教信仰有关。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年轻人在能够独立思考之前,最好在言行上遵循祖先的宗教与国家的法律。有了宗教的训诲,法律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宗教直接打通生前死后的奥秘,对年轻人而言,或许是个震撼与重担,超过他所能负荷的程度。总之,我在大学联考时,所填的第一志愿是哲学系,并且是天主教所办的辅大哲学系。后来因缘巧合,我教书的单位是台大哲学系,至今年资将近三十年了。
那么,我如何念哲学呢?简单说来,就是「用功」二字。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大学及硕士班时,认真修学分,念完老师指定的教材,但是谈不上什么特殊心得。二是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四年苦读,使我有脱胎换骨的感受,也确定了往后的研究方向。三是回国之后的教书生涯,配合写作与演讲,出版学术性及人生哲理方面的书籍,忙得充实而自觉颇有意义。
然后,我念了什么哲学呢?我从西洋哲学入手,对希腊及中世纪较为熟悉,在题材方面则侧重宗教哲学。回国教书之后,我觉悟自己只有在中国哲学的领域中,才可能作出真正的贡献,就专心探讨儒家与道家了。这段期间,「教学相长」成为我的座右铭。我在社会上所开的哲学课程涵盖了中西哲学的大家,也使我身不由己地「比学生更用功」,以致到了乐此不疲的地步。在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这五部经典时,我内心的兴奋雀跃实非言语所能描述。
最后也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念哲学是为了什么?开始时很简单,因为总要学有专长才可以就业。教书安定下来之后,发现两个全新的挑战:一是文化传统如何延续及发展?二是哲学如何对大众有所帮助?这两个挑战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也是我用以诠释哲学著作的原则,亦即:经典与经验相互印证。先让经典说话,但是要说现代人听得懂的话;然后要问:这些话能否付诸实践?如果不能引导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经典又有何用?换言之,我念哲学,原是为了安顿自己;在此一过程中,若能使文化理念得以阐明,并且让众多朋友也能受益,那么试问:相较于此,读书人还有更大的快乐吗?
「哲学」原指「爱好智慧」,展现为一个动态的追求过程,可以逐渐接近智慧。智慧何以难求?因为它是完整而根本的觉悟,又有谁在有生之年可以抵达这样的觉悟?不但要抵达,还须付诸行动以改善生命,使自己趋于完美,如此庶几乎可以说是无怨无悔,进而乐天知命及逍遥自在,珍惜并且品味当下的每一剎那。这样的境界,绝不只是哲学家的向往,而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走在爱智之途上,我乐意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所以特地出版《生活有哲学》。书分四辑,标题为:「分享的喜悦」、「学习的畅快」、「启发的丰收」、「心得的圆满」。从目录中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我的真诚告白,记录了我的学习经历与成长过程。「生活中有哲学」与「哲学中有生活」,这是我一贯的信念,也是本书《生活有哲学》的基调。读者不难想象,我是如何珍爱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