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经典管理系列课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更新时间:2010/1/24 16:55:56

德鲁克经典管理系列课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实现自我超越的必修课

 

课程目的:帮助管理者成为机构所需要的能够完成“非同寻常任务”的“寻常人才”

在时间管理、我能贡献什么、创新和资源分配、人事安排等方面提高工作绩效

适合对象:有两年以上管理经验,对所在部门/机构负有全面管理责任的管理者

授课方式

欧美流行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教学

以德鲁克本人亲自指导和参与拍摄的案例影片为核心内容展开研讨

标准课时2天(14小时)

 

  课程内容                        

 

单元一 时间管理

时间永远是管理者最宝贵和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管理者无法体味其中的艰辛。

管理者空间应该如何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时间?

“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

案例研究:“一天36小时”

达成效果:有效利用时间,避免整日奔波忙碌和局面 

单元二 我能贡献什么?

如果对贡献有了足够的重视,那么管理者就一定会认真考虑其目标与结果,而不是只是考虑手段问题

管理者要时刻问自己“组织到底需要我做什么?我做些什么才能使组织获得最大的绩效?”

案例研究:是不是提拔错了?

达成效果:促使管理者考虑自己及机构的目标,更加关心工作所能产生的价值

单元三 创新和资源分配

企业怎样捕捉新的机遇和实现企业的发展?

管理者到底如何对不同的业务和产品正确地分配组织的资源?

企业怎样处理保持今日的成就和开创未来的关系?

创新、风险、机遇

案例研究:昨天、今天和明天

达成效果:清晰掌握正确的创新和资源分配战略,提高对于“为什么和做什么”的认识。

 单元四 有效决策

决策是管理者的特殊任务

做有效的决策,是企业家和管理者最困难的活动

拨开市面无数的决策工具和决策技巧,探寻有效决策的内在要领

案例研究:该不该购并?

达成效果:掌握做出有效决策的七个规则

单元五 人事安排

重要岗位的人事安排是企业战略决策的重点

组织的效用是结合寻常的人,做不寻常的事

管理者应发挥人的长处,使长处实现最大的生产力

管理者似乎都懂得,可是为什么还是经常违背?

案例研究:蓝辛的苦恼

达成效果:深刻体会人事安排的有效性

 

客户评价

这是一门如何提高有效管理的基础课,与大师面对面,宛如打开一扇窗,所谓拨云见日的感觉    ------------参课学员

非常感谢培训师的辛勤工作,在短时间内将许多管理的精华传授给我们,使我们对管理这门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系统的了解,相信这些知识不仅能促进我们对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是也能帮助我们成为一名有出色业绩的管理者

                                                                               -----------参课学员

我的感受是学会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应该明白明天该做什么,在什么时候听取反对的意见,最主要的是该知道自己的使命。    -----------参课学员

课程正符合我的需要,理清了我的思路。我将问“我能为组织贡献什么?” -----------参课学员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自我提高,是各类机构发展的中心环节机构所需要的是能够完成“非同发常的任务”的“寻常人才”

这就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要努力做到的事!

 关于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之父,管理学学科的创建人,被称为“大师中和大师”。德鲁克先生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目标管理(MBO)概念,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彼得。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

他著述颇丰,作品传播到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其中《管理的实践》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的经典。

      评价           

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明亮的双眼闪着矍铄的光芒,你常常会觉得他的思想走在了你的前头

                                                            -------------宝洁公司总裁 A.G.拉弗雷

当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

                                                                       -------------《商业周刊》

只要一提起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一望无际的企业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听。

                                                                  ---------------《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