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新军:哈佛商学院制造“教育创业”

更新时间:2007/6/29 10:50:41
美国教育新军:哈佛商学院制造“教育创业”
 
 
 “教育创业”课程围绕两个核心问题来建构:其一,高效率的领导与管理实践与更高的教育成果是否有关联?其二,市场原则的引入——成绩数据的透明化、教学业绩责任制、为顾客提供选择等——会推动公立教育系统的改革,并带来学生的高水平学业成绩吗?
 
  当斯塔塞·M·奇尔德雷斯3年前在哈佛商学院开设“教育创业”这门课时,她预计每年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会从商界转战到教育界。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她的课堂已然成为美国下一代教育创业家的发源地。
 
  最近几届的毕业生有的创办了自己的特许学校,有的被布罗德基金会和比尔·盖茨基金会招至麾下,有的在纽约市、奥克兰市负责帮助当地的学区重组工作,有的加盟“为美国而教”项目、KIPP特许学校组织(详见本报2007年1月3日)和“哈莱姆儿童特区”,有的进入著名咨询公司的教育部门,以及其他公司。
 
报名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有的很明确地打算将来进入教育领域,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这门课成为他们的一个转折点。

  “我并没有毕业后立即在教育领域求职的计划。”现如今在波士顿一家非营利教育公司就职的凯西·卡尼说。卡尼所在的这家公司专门致力于帮助公立学校的教师通过利用实时数据来提高学生成绩。“我原打算商学院毕业后从事市场营销这个职业。斯塔塞的‘教育创业’课对于我职业发展轨迹的改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哈佛商学院的这门课最初是由斯蒂格·莱斯库里在2003年开设的。莱斯库里是Exchange.com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的这家公司是eBay早期的竞争对手,后来在1999年被亚马逊公司以2亿美元收购。曾负责亚马逊公司运营与战略规划的莱斯库里先生对西雅图地区的教育改革有深入参与,他与哈佛商学院一道创设了这门课程。

  一开始,“教育创业”仅是一个为期半学期的课程,只有15次课,后来发展成有30次课的整学期课程,教学内容围绕着学区内外的教育创业案例来组织。

  为了有社会使命感的企业

  斯塔塞最初在德州一所公立高中教英语,后来跳槽到电子安全行业,随后与人合伙开了一家软件公司。

  谈起“教育创业”这门课,斯塔塞说,它不是偶然出现在商学院里的教育课程,而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的创业课程。

  “它是属于我们社会-企业课程序列里的一门课,主要是关于如何创办、领导和管理有社会使命感的组织的。”斯塔塞说,“它同时也归属于我们的创业单元。”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美国的一些商学院开始逐渐对培养教育公司和组织的领导者产生了兴趣。例如斯坦福大学从2002年开始授予一个商业与教育的联合学位,并很快得到其他一些商学院的效仿。

  但让哈佛商学院这门课程独树一帜的是,它将创业作为重点,并将之视为重建教育系统的一个途径。总部在旧金山的“新学校”风险基金会的创立者之一金·史密斯说:“教育创业将对教育系统带来真正的改善,而不仅仅是为开公司而开公司。”

  “教育创业”这门课供哈佛商学院MBA二年级学生选修,同时也接收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教育研究生院的学生。根据这门课的课程描述,它主要针对那些对创办、领导和支持教育企业,“有志于提高美国所有中小学生的学业水平”的人。

  该课程围绕两个核心问题来建构:其一,高效率的领导与管理实践与更高的教育成果是否有关联?其二,市场原则的引入——成绩数据的透明化、教学业绩责任制、为顾客提供选择等——会推动公立教育系统的改革,并带来学生的高水平学业成绩吗?

  案例教学法

  和大多数商学院课程一样,“教育创业”也是围绕现实中的案例来组织的。这些案例体现了教育企业试图解决的各大教育问题:如何改善有才干的教师与管理者的供给,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途径和制度有哪些,学区如何缩小不同种族和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如何创办新学校,复制示范学校的成功,等等。课程的导引部分则是让学生对美国城市学校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

  上这门课的学生需要在课前阅读相关案例研究,以及各种辅助资料,并作好课堂讨论的准备。他们在一节课上会讨论三四个重大问题,问题涉及多种形式,有的是定量分析,有的是为今后措施提出建议。

  上课时,斯塔塞通过向学生发问,指出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来推动讨论的进行。教学的目的并非是经过30次课后得到一个答案清单或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案。斯塔塞说:“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自己提出当前教育的核心重大问题,并获得思考企业如何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思维框架。”

  在28个案例研究中,塞塔斯撰写或参与撰写的有15个,很多都是为这门课和“公共教育领导计划”专门撰写的。“公共教育领导计划”是哈佛商学院和教育研究生院合作的一个项目,也是在塞塔斯的帮助下设立的,目的是寻找通过学区改革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新思路。

  本·L·科勒班是2005年的毕业生,他创办的特许学校——新奥尔良大学预科学校就要在今年8月开学了。科勒班在谈到这门课时说:“通过案例研究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对我们特别有帮助。无论是学区改革,非营利特许学校管理组织,还是营利性教育公司,我们无所不学。我们从如何领导一个失败的教育系统实施改革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思考各层面需要为之做什么。”

  很多案例中的高级领导就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这其实并非巧合。斯塔塞解释说:“这些榜样式的人物跟课堂里的学生有着非常近似的感受和视角。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好像只有35岁,因此,这带给他们难以置信的成功可能性。”

  学生们说,跟案例研究同样重要的还有开放、坦诚的讨论。由于学生有着来自商学院、教育研究生院和政府学院的不同背景,这让讨论更显多彩。在今年春季班的86名学生中,77名来自商学院,6名来自教育研究生院,3名来自政府学院。

  视角的融合

  “为了促使学生走出自己的单一定势思维,视角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2005年的毕业生埃里森·阿维拉说。阿维拉女士如今在为纽约市学校系统工作,她回忆道:“当参与讨论的人不仅有教育工作者,还有投资银行家、咨询者和政府官员时,我发现,对诸如‘学校选择与教育权’这样的话题的讨论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对话。”

  “在商学院的教室里讨论城市教育、种族、政治等问题,让人感觉有些不同寻常,非常兴奋。”2006年的毕业生埃里诺·B·劳兰斯说。

  在很多课上,案例中的主人公还会被请到课堂里来,包括“为美国而教”的创始人温迪·卡普,教育评估与教师职业发展服务商WG的创始人拉里·伯格。他们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回答他们的问题,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一个反思的机会。

  即便如此,据现已进入教育领域的毕业生反映,他们每天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在教育界工作发现的一大挑战是,既存的制度性障碍实在太多。”2006年的MBA毕业生,如今在波士顿咨询集团负责新奥尔良公立学校一个项目的德比·L·克扎说,“我想,我在某些方面低估了教育系统的复杂性。”

(译自美国《教育周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