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三大不公

更新时间:2010/1/24 16:55:55
教育中的三大不公
 
   平民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是一个能让农民和农民的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程。要实现这个工程,必须以落实起点、机会、就业三大公平为前提。

    公平之一:起点公平。美国学者萨托利在其《民主新论》中说,每一代人都应有平等的起点,也就是“为了平等地利用机会,从一开始就应具备平等的物质条件”,社会应该使“每个人从一开始就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以便得到相同的能力而与所有其他人并驾齐驱”。

    起点公平既包括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也包括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

    要让学生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就必须彻底铲除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就必须堵住招生中的种种“黑洞”。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易行办法就是将一切过程公开,将所有录取过程全部置于阳光下。

    要让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就必须消除城市示范校和农村薄弱校的差距,让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享受到条件相当的师资和设施。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义务教育经费由中央统筹,做到同类教师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收入相等,甚至在边远和贫困地区更高些。

    公平之二:机会公平。最近许多媒体对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生取消面试环节赞许有加,称赞的原因不是不需要面试,而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让考生千里迢迢从边远地区向几个大城市集中参加面试,会增加许多平民家庭学生的交通、住宿负担。对于平民家庭来讲,近千元的额外费用是“不可承受之重”,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可能不得不因此放弃。要实现机会公平,必须真正做到免费义务教育和低价(或免费)的非义务教育,并对上学的孩子给予适当的补贴。

    公平之三:就业公平。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有的大学生毕业就意味失业。大学生就业难固然和大学生供过于求,以及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有关,但就业不公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除了在性别方面不公平外,靠关系走后门是就业不公的最主要问题。据人民网日前报道,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调查显示41.6%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调查结果虽然不一定全面,但足以说明农村孩子在结束寒窗苦读后,面对“关系”而显得实力单薄。

    现有三成应届毕业生未找到工作,这些学生中不是农村孩子的,可能凤毛麟角。

    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就业公平是平民教育的牛鼻子,这三个公平问题解决了,平民教育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三个公平中任何一个没有解决,平民教育就等于没有落到实处。

    当然,要解决这三大公平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一蹴而就,但正因为有难度,才需要我们去克服、去解决。

    读者留言板

    ●素质教育为什么落不到实处,其原因固然主要是现行教育制度的某些弊端,但人们望子成龙的思想作怪也是重要因素。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什么方面都比别人强,如此攀比,应试教育要改也难。

    ●高考表面上是考学生,背后则是在考家长,在考家长的心理或者是对世俗的承受能力。

    ●若把“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病根忍痛挖掉,基础教育改革的桎酷也就没有了,“应试教育”没了市场,素质教育就自然得到推广。

    ●追求功利使教师变得浮躁,追求功利使教师忘记了自己的职责,追求功利最终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了考试,一些考生在题目并没读懂的情况下,就能“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考试没有任何实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