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的十个问题
六、改革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优秀的科研人员进入企业
这对我们今天来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好的科研人员到哪里去呢?是到科学院去了,或者高等院校留下了,当然壮大科研力量和充实师资也非常地重要,但在国外并不是这样。国外很多优秀的科技人员是直接进入企业,或者是企业招聘、猎头,或者是干脆自己创办企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其中的优秀分子不进入企业,这种情况对我们的企业自主创新是不利的。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要引导
转变社会上那种认为科技人员就应该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去的传统观念外,恐怕更为实际的手段是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要实现民企与“国字号”单位的同等国民待遇,在户口、档案、职称、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切实保证。在激励机制方面,企业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更为有利的条件,那就是机制灵活。特别是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可以更为有效、效率更高,这样自然就会吸引来优秀科技人员。
另外,企业对现有的科研人员,一定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工作,其中包括科技方面的培训、管理方面的培训。企业能做到提高自己科研人员的水平,这个企业就很有希望了。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技术人员往往缺少接受再培训、再教育的机会,可能工作了很多年下来保持的就是毕业时的水平。当然企业做这些事情要花钱,但花这个钱将来是会有回报的,因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了,这也是一个提高认识的问题。
七、要进一步开展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
上文讲过了,除了基础研究以外,应用类自主创新研究的主体是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是合作者,那么,产、学、研三者怎样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呢?我们现在提出三个建议:
1.以项目为主线来组织企业、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进行攻关。如果没有项目为依托,三方合作就缺乏一个平台和共同的目标,就难以有效地组织到一起来。
2.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地。可以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建立,有了基地,三方的合作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可以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研究项目,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
3.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大企业的研究力量较强,如果建流动站,吸引一批博士后进去做研究,出了成果直接向企业报告,这对于研究人员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确立研究课题的有用性有直接好处;对企业而言,利益是更为直接的。
八、国家科技政策要做适当的调整,一定要做到公平对待各类企业
一定要适当调整国家现在的科技政策。首先是让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都处于公平待遇状态下。比如对科研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实现公平竞争。如果不是这样,很多民营企业尽管他们的自主创新力量很强,但因为信息不透明,无法及时充分地得到有效信息,怎么能参与项目?其次就是要通过机制改革来杜绝腐败。各种科研基金也应该是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操作。现今学术界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如在项目立项、项目评审中的暗箱操作等,都是妨碍公平竞争,因而也是妨碍自主创新的。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是不怕公平竞争的,民营企业尤其不怕,因为他们机制灵活,知道自己优劣势在哪里。今天没有希望,创造条件明天还有希望,但如果根本就没有公平竞争的条件,那就永远没有希望,所以国家科技政策应该做相应的调整。
九、全社会应当形成宽容失败的良好气氛
一定要宽容失败,自主创新哪有那么容易?创新不可能只有成果和圆满,还有失败和遗憾。说创新之路充满风险,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直面失败的勇气。如果说一失败,舆论就让他身败名裂,那他该怎么办?这种约束条件下个体的理性选择只能是求稳、求成,就是不做大创新,只做小的。不宽容的氛围表面上看是严格要求,实际上只是起到了鼓励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效果,最终只可能有小的成果,大的成果不可能出现。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自己与真正创新型国家间的差距,现在我们需要的是重大的技术突破,真正有创意的技术突破。不容许失败,大的成果是没有办法出来的。当然宽容并不是最终诉求,宽容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有效创新,最终必须要形成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能预防决策失误,既能宽容失败又能把机会成本降到最低的科学宽容机制。但这首先是要有一种社会风气做基础,形成一种真正人文关怀的精神。即使失败了也是有意义的,起码可以告诉别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别人就会换一条路走。
十、全社会应当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敢于创新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假如一个社会不是崇尚科学的,而是保守的、愚昧的,停留在过去的阶段,那整个社会的环境是对创新不利的。我到印度考察过,印度很多方面不如我们,但印度跟我们中国不一样,那就是在印度现在特别强调全社会尊重科学,人们都以能够搞科学为荣,这个风气在印度开始形成。我在印度看到了好几个例子,像马达拉斯有一个实验室,研究用海水灌溉水稻,经过很多次失败,最后成功了,这就解决了大问题。“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们现在还在继续研究:海水能灌溉棉花吗?海水能灌溉油料作物吗?大家都在努力探索科学研究之路,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鼓励创新,崇尚科学,这就是印度经济能够快速增长的原因。这个经验,我想对我们中国同样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厉以宁)
(一)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