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项目会不会垮掉,MBA何去何从?
讨论“MBA项目会不会垮掉”的问题并非危言耸听。我刚在法国参加了一个欧洲各商学院管理人员的年会,其中一个分会场研讨就是围绕这个主题。结束时会议主席总结大家的共识时在投影上打出了这样一行字“MBA has a future”———MBA仍有未来。
类似的看法绝非明茨伯格一人,他甚至算不上先知先觉。但是,现代社会中,往往观点由谁提出,会直接影响到观点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管理思想家”,明茨伯格在学界的地位大家自然晓得,至于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话题,我认为这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性格使然。明茨伯格的性格就是特别热衷于跳脱常轨、开辟新路。他过去写文章、写书的时候就一直喜欢选择比较吸引人的题目,比如他写的那本小书《我痛恨飞行》,借着嘲讽航空公司,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对于管理基本问题的看法。
如果完整地看,这并不只是一本讨论管理教育的书。作为明茨伯格最新的著作,它与作者的第一本书《管理工作的本质》联系最为密切。它以该书的结论为基础,发展了他对于管理过程的观点以及进一步揭示了它们对管理者的发展成长的意义。大家风范之人晚期所写的著作,通常都是先期著作的深刻化;只有读到后面的著作,比如这本《管理者而非MBA》,人们才觉过去散落满地的碎屑字字珠玑,豁然开悟。
所以,如果只是认为书中靠着讲了很多MBA项目的毛病所以是好书,仅仅这样认识这本书的出众,而不深入地理解它所揭示的重要思想,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浅尝辄止。如果读完全书还是这样的看法,真的就是“入宝山而空手归”啊。
所以,如果要我说这本书的意义,我愿意概括为:严肃著作,须认真对待。
以我粗见,这本书将来一定会很长时间都有广泛的影响力,任何人以后再评论管理教育,很难躲得开这本书;讨论管理人才的素质,或者讨论培训之道,或者教学创新,都躲不开这本书。商学院在讨论教学方法、变革、创新时,商学院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将会长时间地受到这本书的影响。
当然,尽管严肃,明茨伯格仍然保持着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这使本书的阅读几乎笃定充满愉快的体验。书中给商学院院长提高排名支的那些怪招儿,谁读后能绷着脸不笑呢?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时下颇为流行的《EMBA的二十二条军规》,其中不乏明茨伯格式的幽默,请看如下四条:
第五条:不要“忙”字不离口,这会给人两个感觉,一个是你在故作重要,一个是你不会管理,因为对于地球来说有你和没有你都一样。
第十条:不要太相信教授的话,因为大部分教授都不会做生意。
第十一条:不要不相信教授的话,因为你没有做好的原因教授会说是因为你没有听懂他说的话。
第二十一条:不要用学到的新理论到你的企业里做试验,因为企业不是试验田,何况做生意只需要常识性的东西。
笑意中收获的不只是轻松,也有沉重。
2003年,作为那项自然科学基金的成果之一,《中国管理教育报告》出版。我不知道多少人读过那本书,这里想摘录书中的这样一段文字:对于教学法的改革,我国很多管理教育工作者认为方向是清楚的————要搞案例教学,要多让学生参与讨论。但是,究竟其原因为何?其实质为何?整体的思考是怎样的?管理教育实践中,很多人对于这些问题常常缺乏起码的兴趣,其结果表现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是不知其然————因为本质上,误读必然带来误解,进而导致误用。
案例教学本身,是包含了批判性思考的基本元素的———没有标准的惟一的答案,注重事物本来的复杂性,承认价值观对于判断以及决策的影响等。
翻译完这本书,又找出当时的文字来看,觉得虽然存在不少毛糙之处,但是那种希望将来自于管理教育实践中的困惑揭示出来并提供建议的心情跃然纸上。明茨伯格教授在这本书体现出的,是同样的心情,甚至,更多激情。
我国MBA教育的路走到今天,不容易。我常常咀嚼《中国管理教育报告》的作者赵纯均教授在该书序言中的这一段话:“在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穷国办高等教育已属不易,在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穷国办管理教育更是困难重重。”作为管理教育工作者,要对得起这份不容易,就必须得不自满,就必须得常怀“居安思危”之心,因为这条路注定是“不进则退”。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教授、《管理者而非MBA》一书译者,该书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