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平板玻璃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平板玻璃总产能控制在5.5亿重量箱,其中浮法玻璃比重达到90%以上;优质浮法与特殊品种比例达到40%;玻璃深加工率达40%以上;品种质量基本满足高档建筑和交通运输业及信息产业的需求;综合能耗下降20%;玻璃熔窑排放的烟气达到国家《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的要求,待《平板玻璃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后,做到平板玻璃工业各项污染物按新标准达标排放;前10位玻璃企业集中度提高到70%(单个企业规模达3000万重量箱/年以上)。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新建产能大量减少,企业开工率明显加大,玻璃行业开始复苏。
按照“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后5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电子信息和太阳能等新兴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这都将有效拉动玻璃的需求。因此,基于对未来玻璃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判断,我们认为从2007年始玻璃行业将进入缓慢复苏的阶段,2008年需求将会加速增长。
2.4出口形势良好也是纯碱价格保持上涨的重要因素
我国与美国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纯碱出口国。我国纯碱产量约10%依赖于国际市场,美国纯碱产量的30%-40%用于出口国际市场。2006年我国纯碱全年出口181万吨,同比增长2.2%。纯碱出口总量占全年国内纯碱总量的11.4%。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高涨,使美国纯碱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等方面迅速增加,使其在亚洲市场出口贸易竞争能力明显下降。另外由于环保等原因,日本、韩国的部分纯碱生产装置关闭停产,使得我国的纯碱出口有所增加,出口价格也保持上涨态势。
2007年一季度出口51.4万吨,同比增长6%,出口量的减少主要是国内需求增加比较大的缘故,出口价格为272.3美元,同比增长5%,表现出了比较好的态势。我们预计2007年纯碱出口将会保持一个小幅稳定增长,2008年由于新建产能的增加,出口将会成为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重要方式。
3.原盐价格低位运行,降低生产成本
全球原盐储量约6.4*108亿吨,其中海盐4.3*108亿吨,矿盐2.1*108亿吨。可以说原盐储量是无限的,我们大可以不必担心原盐因储量影响供应的问题。
国内原盐市场在经历了2003、2004连续两年的供应紧张后,2005年逐渐达到供需平衡。原盐价格从2005年初的400元/吨左右的出厂价格逐渐下到了降到现在不到200元/吨。从原盐的供需形势来看,未来两年有望继续保持低价运行。
2006年我国原盐产量为5403万吨,同比增长了18%,市场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方向转变。原盐市场平均价格由350元/吨回落到220元/吨,下降了37.14%。其中海盐平均下降了45元/吨,现在维持在150元/吨~160元/吨,井矿盐价格也下降了40元/吨,目前维持在250元/吨左右。我们预计2007年原盐价格将会保持平稳,不会出现特别大的波动。
两碱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原盐产能的扩张,另外,矿盐的大幅开采也对原盐供应起到了稳定作用。2006年井矿盐产量为2850万吨,同比增长17%,产量增幅明显。2005年由于气候因素影响对海盐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006年海盐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产量基本正常。预计未来井矿盐和海盐的产量增加对原盐供应将会起到稳定作用。
原盐是生产纯碱最重要的原材料,氨碱法生产1吨纯碱需要1.45吨原盐/吨,联碱法生产1吨纯碱需要1.16吨,原盐占生产成本的25%~35%之间。原盐价格的下降有助于提高纯碱的毛利率。
4.行业投资策略与重点公司评述
4.1行业投资策略
我国纯碱行业是成熟行业,行业集中度已经比较高。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环保压力影响,产能扩张受到很大限制。由于纯碱下游行业需求强劲,目前我国纯碱处于供需偏紧状态,纯碱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我们预计2007年纯碱行业将会保持高的行业景气度,2008年虽然有新的产能释放,但是可以通过出口来缓解,纯碱行业仍然可以保持稳定的毛利率,所以纯碱行业周期性已经不明显。除了价格上涨以外,原盐价格的下跌也会提高毛利率,同时,我们认为具有资源和成本优势的纯碱企业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盈利空间。
盐碱联合产业链是建立制碱成本优势的关键。纯碱制造是成熟工艺,工艺变革的可能性小,低成本更多来自于产业链的效率和规模的扩张。所以在纯碱行业处于弱周期情况下,国内纯碱行业龙头山东海化和三友化工最值得关注。
山东海化和三友化工是我国最大的两家纯碱生产企业,从资源、规模、技术和交通等各个方面考察,山东海化和三友化工在纯碱行业都具有竞争优势。我们认为,山东海化是纯碱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业绩增长稳健,抗风险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三友化工业绩与纯碱价格相关性更高,业绩短期受益更大,波动性也更高。从长远来看,山东海化更具投资价值!
中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金融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股市有风险,如 需谨慎,投资者据以入市,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