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MBA巡展很频繁,海外商学院大举进入中国的现象引人注目。
教育机构竞争力商学院
2006是商学院继续开放的一年,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开放意味着商学院可以比体制内的其他学院更自由地招生、培养、合作;开放也意味着面临与强大的国外商学院之间的竞争。
2006年,香港、新加坡在招生季节于北京、上海、广州展开猛烈的宣传攻势,甚至不少学院设置了长驻内地办事处。
北美、英国世界排名前几位的顶级商学院也放下架子,不仅随着THEMBATOUR、QSWORLDMBATOUR各来中国做春秋两季宣传,还和内地商学院展开了多方面合作。甚至欧洲的荷兰、西班牙等小国的商学院也宣称要在中国设点,张开怀抱欢迎中国学生。
2006年也是大众对商学院认识趋于理性的一年,从狂热中醒过来,从冰冻期中走出来,虽然今年国外有强大的竞争压力,但招生和就业情况仍处于平稳。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欧美商学院与内地商学院不在一个竞争市场,面对的对象不同;二是扩招本科生第一年有资格报考MBA,可报考基数比较大;三是内地商学院自身质量的提高,三个集团分化的格局渐渐形成,不少品牌实力稍弱的商学院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人1
张维炯
新一代优秀教授今年初长成
张维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欧怎么看待商学院的教育竞争力?
张维炯(以下简称张):中欧在教育竞争力方面一直比较重视以课程取胜和好的招生定位及对学生严格挑选。今年也加大了商学院和企业的互动联系。2006年中国的整体发展情况是在往前走,但逐渐冷下来,无论是学生还是企业,更理性了。冷下来对学校有压力,扩张对教学质量却会有影响。今年全国管理院校论坛、讨论会很多,相互之间的合作也加强了。商学院教师更频繁地出现在媒体和各种评奖上,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学院的发展。
记:通过你的观察,觉得2006年国内商学院有哪些发展?
张:我国的管理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已经15年了。一个好的商学院教师从博士毕业到积累管理经验、加深研究,需要多年的积累。可以说到2006年,第一代优秀的商学院教授已经培养起来了。
2006年中外合作的加强也是很好的方向,国际研究和国际项目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师资不足的问题。从国外引进来,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很好地发展商学院教育。
记:你觉得国内商学院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张:对于商学院的发展,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继续努力和加强。第一,从事管理教育的教授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教授间跨学校,跨国合作写论文,在中国还有待加强。
第二,高质量的学术杂志很少。好的学术杂志少,导致很多教授做学术不细致。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还能给研究者好的心态。但现在中国只有一般性,水平不高的杂志,许多高水平老师的文章没地方发表。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多与企业联系也应该加强。做管理自学也有做得很好的,但从整体上来说,通过大学的培训,素质要更高。MBA是中间产品,通过与企业的融合,可以做得更好。
关键人2
张维迎
商学院要考虑如何回馈校友
张维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记者:面对海外商学院的竞争,光华有什么举措?
张维迎:商学院的使命是为社会输送管理者,过去几年,光华管理学院一直围绕这个使命工作。2006年,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光华引进了七位海外教员。今年光华还加大了招收海外留学生,为世界培养人才,生源的多样化,也促进了交流和相互学习。
今年光华还有一个新举措,EMBA、MBA学员之间相互学习,优秀EMBA校友作为MBA指导老师。今年还加强国际交流,学生有机会去海外学习。
记者:今年商学院有什么新变化?
张维迎:从整体来看,今年对于商学院的理解趋于成熟,各学院更加重视研究,研究性教员更受重视。
记者:对于商学院未来的发展,你有哪些看法?
张维迎:商学院需要更多自由,比如改变入学考试方式。
国内几家办学比较好的商学院,已经具有了自我品牌意识,给再多自由也不会胡来。
记者:商学院怎样让学员满意呢?
张维迎:学生跟学校的关系是终身的。对于学校的回馈也是终身的,所以重视校友活动,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提供帮助,都是需要我们做好的。
MBA巡展上一位学员在看海外商学院的布展图。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海外商学院深造。
关键词1
中外之争
中外生源争夺加剧
代表事件:THEMBATOUR、QSWORLDMBATOUR春秋两季招生巡展,每次都有一百所以上的商学院参加,英美大使馆也竭力协助招生。据沃顿商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学院今年招收800名国际学生,其中中国籍42人。
斯坦福大学也从2005年录取5名中国学生上升到了15名。
点评:北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崔建华教授表示,无论中国香港还是世界著名学院来内地招生都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世界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认同,这对培养中国人才也有积极作用。从微观上看,国外大学发展到现阶段,他们把中国看做生源市场以满足自己的教育产业;从宏观上看,也有为本国招揽、培养高级劳动力的国家意向。不可否认有不少留学生移民海外,但我们更开放的政策,还能把他们吸引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因此,我们不应该怕学生走出去,任何国家近代崛起和发展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我们要做的是开放政策,让他们再走回来。
指标打分:虽然国外商学院级别很高,也引来媒体“生源争夺战”的一片惊呼,但既有个人实力,又有家庭财力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这次虽然来势汹汹,但也只是“他们”之间的竞争,与“我们”无关。
关键词 2
国际排名
海外知名度提升
代表事件:《金融时报》2006排名中,中国EMBA有五个项目上榜。中欧则连续6年EMBA、MBA、EDP世界排名前五十名之内。
点评:这说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位置。世界需要研究中国问题,但又不能迅速扩大中国教授的数量,于是只能通过增加学生数量,透过他们研究中国问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张维炯说,排名仅是几个项目、几项课程、十几个变量的排序。MBA有20个变量,EMBA有16个变量,而办好一所商学院需要做好200个变量,所以排名只表示了商学院实力的一部分。排名比的只是更基础的因素,而更多的因素没办法比,因为要通过一系列认证考核,中欧通过排名提高自己,达到国际标准,但仅有排名还是不够的。
指标打分:或许由于评价机制问题,北大光华、清华经管一直不上榜。比如考核在英文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外籍教师数量、国际学生数量,这些评价标准与北大、清华的发展模式都不十分符合。
关键词 3
学费上涨
学费节节高引发媒体质疑
代表事件:2006年商学院学费全线升高,先是广州,后是上海,慢慢扩散到北方来。南方几所高校商学院学费上涨率能达到30%。
点评:舆论对于涨价事件反应不一,有的媒体用“MBA涨价了”作题目,认为商学院学费上涨是由于MBA、EMBA社会承认度提高,毕业后年薪上涨率高带来的。有些媒体认为是高校越来越把商学院当作赚钱的工具,也有舆论疑惑商学院是否真的像报道的那样入不敷出。
其实从中国整个经济形势来看,全国普遍工资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MBA是职业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自然也会随经济形势涨学费。从教育成本上来看,商学院教授作为高端劳动力,其薪水福利都增长很快,这就增加了教学成本。而且好的教授是有限的,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需求量大,人数有限,商学院为了争夺教授,自然会展开加薪竞赛。
张维炯院长说,管理教育是教育产业,收费标准应该符合经济规律。而且商学院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虽然成本提高,但却不能用提高教学规模来降低成本。商学院不能扩招,只好提高学费。
指标打分:商学院学费升高虽然引起了媒体的普遍关注,却在社会中没有相应回响。毕竟对于有实力报考MBA、EMBA的职业经理人们来说,七万的学费涨一千,二十四万的学费涨两千,有点不痛不痒。
关键词 4
民间机构
纷纷自办商学院民间力量
代表事件:摩托罗拉、GE、惠普、爱立信、西门子、诺基亚、汉莎航空等跨国公司在中国自办企业商学院。
此外,不少民间教育机构也相继开办培训班,低廉的学费吸引了不少真正想学管理的创业企业家。
点评:MBA教育扩散到民间表明管理的教育可以是研究理论的教学,也可以是成功管理者管理经验的传授。这个门槛可以很高,要求学员事业有成;也可能不高,学员不需要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国外镀金的经历。
张维炯说,企业自办商学院体现了企业对管理的重视,但不说明商学院得不够。
商学院是对学历层次较高的管理者进行培养,对大专、中专管理者教学还没有涉及,只能由企业自主完成。
指标打分:企业自办商学院其实更加突出了跨国公司的霸气。像摩托罗拉、GE、惠普,在企业内影响巨大,甚至称为“中国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有些办得好的,像DHL物流管理学院,不比中国的专业MBA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