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国际化是最重要 也是最困难的(二) |
|||
张瑞敏:国际化是最重要 也是最困难的(二) 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目标是8,000米,因为对手都在珠穆朗玛峰上,所以路还很长,最后能不能上去都是问题。也正是因为国外的对手非常强大,我们原来的有效办法可能都不行了,所以就更要变革企业的内部机制,尤其是解决大企业病的问题。 你刚才说的外部对手和内部机制的压力,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利润。一是利润率不高,二是全球化的开发和市场投入很大,直接影响到利润。当然,海尔仍然有利润,但没有过去那么高了。就好比是在高原上,利润少,相当于空气稀薄,再发展下去你就会窒息。所以,我们要求干部都来研究怎样在高原期获得丰厚的利润,找到你的氧气袋,否则你就很难再往上攀登。 黄翔:我理解,海尔的顶峰就是成为世界级的品牌。对于这个目标,海尔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张瑞敏:显性指标主要有两条:一是海外销售的比例,我想至少应该是20%以上,同时还要有利润,利润率应该超出在国内的水平。问题就在于,如何达到这些指标? 比方说,现在海尔的产品在美国、日本和欧洲都有一定的名气,但还没有很高的美誉度。为什么呢?在美国,海尔的小冰箱居第一位,但美国的主流产品是大冰箱。在日本,五公斤以下的洗衣机,海尔基本上也是第一,但日本的主流产品是七、八公斤甚至十公斤的大洗衣机。所以,最直截了当的目标,就是成为当地市场的名牌,就像美国人不认为丰田是日本的品牌,而是美国品牌一样。在欧洲,海尔要成为像西门子和飞利浦那样的名牌,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所以你提到的这些标准,看似很简单,实际是非常高的。对企业的挑战,不是能做到多大、多强,而是有没有持续成功的能力。人不是神,都会被自己的思维束缚住,特别是昨天的成功一定会把人束缚住,这是一个很难逃脱的规律。 黄翔:从规模上看,海尔与惠而浦的差距并不大,惠而浦是不是你们下一步要赶超的阶段性的目标? 张瑞敏:对。我们内部有一个要求,即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学习的母本,惠而浦就是海尔在白色家电领域的目标。事实上,我们和惠而浦的距离不能用“一步之遥”来形容,因为它把美泰克兼并了,规模增加到190亿美元,再次和我们拉开了距离。更重要的是,在综合竞争力方面,海尔的差距可能更大。比方说市场能力,惠而浦已经是全球布局,而海尔刚刚开始在全球布局。我唯一比它强的是在中国市场。再比如,在产品开发方面,惠而浦开发的白色家电产品能够在行业里起导向的作用,能够引导市场,而我开发的产品现在只能想如何去适应当地市场,能够产生美誉度就不错了。即使是在管理上,惠而浦也有很深厚的功底。所以,海尔能做的只是希望在信息化时代,看看能否通过管理的创新建立起某些自己的优势。 黄翔:您提到了全球布局,今年我们都看到海尔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发力,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开始大力推行?看起来有点像是围棋中的胜负手。 张瑞敏:这确实是一场生死之战。要么你通过全球化战略,真正的上去了,要么你就是被人家淘汰。我自己是这样想的,不一定对。全球化发展到最后,不管是哪个行业,就只会剩下几家有竞争力的企业。钢铁业这么难整合的行业,印度的那家公司经过整合,占了全球钢铁20%的份额。白色家电也不可能例外,能剩下五六家就不错了。海尔之所以现在这么提,就是看到了下一轮全球化迫切要求海尔抓紧时间去布局和精耕细作。 黄翔: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海尔也已经具备了实施这个战略的资源? 张瑞敏:不是海尔具备了资源,而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去整合资源,尤其是产品和市场开发的资源和人才,而以往就比较困难。 黄翔:您能不能为我们想象一下十年后的海尔会是什么样子?比如规模上。 张瑞敏:很难想象,这就好比在十年前想今天。但不管怎么说,十年以后,我想海尔应该成为全球竞争、整合之后行业所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几家全球化企业之一,特别在白色家电领域。这个应该是肯定的。如果从规模上衡量,至少还要增长一倍才行。当然,这很困难。 黄翔:难度在哪里? 张瑞敏:比方说,欧洲一些世界名牌到中国来,当时提出来可以战略性亏损五年,但我发现它们亏损了九年才盈利。对海尔来说,如果到世界各地都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在每一个区域都亏损九年才能占领市场的话,规模倒是上去了,利润也许就没有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到往后九年,最大的挑战是在增长的同时保持利润,所以我们的口号就是“高增值前提下的高增长”。仅仅做到高增长,有时并不困难。你一旦进入别的市场,产品开发、广告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在美国曼哈顿的大楼、日本银座做的广告,都是用钱堆起来的,但我们必须这么做,才能买到用户的心,这就需要有利润做后盾。 黄翔:海尔这十年的发展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缩影。即整体实力有所增强,但与对手的力量对比未必占了上风?那么,与对手最主要的差距在哪里? 张瑞敏:是的。中国企业与国外优秀企业的差距,我觉得不见得是在缩小。我自己的体会是,最大的差距是企业领导人的心态。中国的企业太浮躁,当然也包括海尔。每当处于高速发展的时候,领导人总是会想入非非。这种心态容易造成中外企业在非常基础的管理层面上的差距。当然,战略上也有差距,但基础管理工作做不到位,这方面的差距更大。 比如媒体上说,ERP在中国的失败率大概是80%或者90%,就是说基本上都会失败。我相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态问题,以为信息化、电脑管理、ERP就能解决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而实际上,我们自己的管理流程本身就不合理,怎么能指望计算机给你一个合理的流程? 我始终认为,到现在为止,中国企业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和模式,而学习外国的经验效果也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热衷于追逐西方的管理工具,而不是基本的管理思想,显得急功近利,舍本求末。打个比方说,大家都非常热衷于减肥药,而忘记了减肥的本质是要健康。把健康扔到一边,只看到吃某种东西能瘦下来就可以,这肯定是本末倒置了。 黄翔:您刚才提到ERP,您觉得海尔的ERP工程达到目的了吗? 张瑞敏:现在还不敢这么说,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这中间也走过一些弯路,但现在的思路是清晰的。过去我们做的一些事,是根据当时的理解和当时的流程,而现在的流程变了,就需要重新来做。我觉得海尔在这方面并不完美,但思路是对的,就是始终把流程非常清晰地告诉员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