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所文化、会馆、现代会所俱乐部 |
|||
会所文化 会所,会人之所,所聚之人必有共同的志趣与追求,所会之地,必有高端的品位与格调。如果说会馆是中国本土文化,那么会所的概念则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精英群体的壮大,在当下的中国,它俨然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和品位,甚至为某种人群提供了适于他们的栖息地。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讲,“会所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圈层营销,在会员看来,除了奢华的享受之外,会所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拥有一个高端的会员团体,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能量巨大的交际圈,成为许多重大交易完成、投资机会获取的高级文化平台。 会馆 谈会所,必须得谈谈中国古代的会馆,因为相同的“会”字包含了某些方面所具备的相同的条件与功能。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主要是为接待举子来京考试而为,所以这些会馆也叫“试馆”。 另一些成功的生意人也开始在京设立会馆,由于他们开办的会馆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行业的制约,也形成行业垄断,所以这类会馆又称之为“行馆”。到了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科举制度被废除,各地在京的官吏及家人、商人、学生,继续使用会馆,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打击排挤政敌;协调工商业务、应对同行竞争;联络同乡感情、抒怀政治见解。当然也有暂借一隅之地小住一时的乡亲和故人,来此或集会、或宴请、或祭祀乡贤、或照顾乡民、或联络乡谊。总之会馆的使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同乡会”和“行业工会”性质的场所了。此时的会馆还没有发生根本意义上的变化。对这个时候会馆的定义,简言之,就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辞海》) 湖广会馆 旧时会馆是各省在京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所以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以著名的湖广会馆为例,它是湖南、湖北两省人士为联络乡谊而创建的同乡会馆,但同时也成为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北上来到北京,京城各界人士在虎坊桥湖广会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当天下午,孙中山先生还出席了国民党成立大会,此后又四次来到湖广会馆参加学界和党部集会。此外,湖广会馆还留下了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章太炎、毛泽东及梨园泰斗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的足迹。现在的湖广会馆则紧跟时代步伐,建立了“戏楼、茶楼、酒楼、博物馆”三楼一馆的经营模式,其中大戏楼则于1996年5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湖广会馆在完善会馆硬件设施的同时,在工作流程和服务方面也在不断的提高,逐步达到了国际水平会馆,为顾客提供国际化的服务。 现代会所(俱乐部) 如果说中国的会馆还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封建性团体的话,那么现代会所或者俱乐部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自由的社会精英人士平等的聚会场所。它也成了具有某种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从“同乡”“行业帮会”到“相同兴趣的人士”“平等交流”,这本身反映了特定人群聚居之所功能上和文化涵义上的变化。 【相关课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