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评论--MBA优秀范本吸引眼球 商学院进入品牌淘沙时代 |
|||
MBA优秀范本吸引眼球 商学院进入品牌淘沙时代 MBA并非代表高薪高职 MBA本身并不代表高薪以及职业的永久保障,它只是一个硕士加几年的工作经验,MBA成功与否并不在于那自定的身价,就如同一件商品贴上了标有高价的标签,值不值得,要看别人需不需要。在访谈中,国内知名商学院的人士认为,“MBA在中国的发展就像中长跑,因此,要学会调整呼吸,稳扎稳打,再没学好快跑之前先学会慢跑,做到合理地分配体能,需要的时候就停下来想一想怎样跑才是更有利于健康的,不要做了无用功,走了很多弯路。” 有关商学院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87所专门培养MBA的院校,32家EMBA院校。截至2003年9月,MBA招生人数已经超过8.6万。尽管平均收费高达20万元,就读EMBA的人数也达到了4000人。 教学改革有更大空间 时下关于MBA尤其是国内MBA的教育,贬多于褒。 而最后诟病的两点,一是MBA教学质量,一是MBA的入学考试。前者属于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后者则是中国特色的问题。谁能给出解决方案?这或是中国的MBA能否真正国际化的重要障碍之一。 已经有业内人士提出,要改革MBA的培养体制和考试录取制度,如北大国际商学院与美国斯坦莫大学合作时,就在向国外的GMAT考试方式靠拢,减少考试科目,用综合考试代替某些单科考试,将选拔性考试改为资格性考试,重视面试在选拔机制中的作用,研究MBA专业特点的,有效规范的面试方法。在此基础上设立全国最低录取分数线,让更多的考生取得复试资格,为招生学校创造更大通过面试或其他测试选择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的空间。 MBA优秀范本吸引眼球 虽然对中国MBA教育的职责不断,一批批优秀的管理者却在用他们的业绩来为中国MBA教育的吸引力浓墨重抹了一把。 外界广为报道的,如中欧商学院EMBA学院虞峰,是即将奔赴纳斯达克上市的聚众传媒CEO,2005年1月,该公司被美国Fortune(《财富》)杂志评为“中国2004年度酷公司”(最具成长性的公司)。复旦大学96级MBA汤建华、郭广昌、郑奇宝三人均获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复星系现金在商场赫赫有名;更知名的如陈天桥、张瑞敏、柳传志、常晓兵、王石、丁磊、闫希军……这些在中国商界叱咤的人士,都是著名学院的EMBA学员。 院校品牌实现分流 近一两年,中国MBA产业开始了品牌时代的淘沙。这与国外商学院的发展轨迹是相似的。 作为客户的学生选择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学院,品牌做得好,提供的质量好,口碑就更佳,也就拥有越来越多的拥护和市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优胜劣汰,这些名牌商学院将成为整个产业的领跑者。它们在教学、研究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出色经营也会起到良好的市场示范作用。 2005年1月28日,由《经理人》杂志发起的一项关于中国MBA商学院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该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MBA薪金总体呈上涨趋势。但是企业也开始趋于理性,基本不会给予没有一定管理经验的MBA毕业生高职、高薪,很多毕业生只能先从基层开始做起。这也就意味着,MBA不再是高职高薪的代名词。 中欧是打造MBA品牌的先行者。创办仅八年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国际声誉。正如中欧副院长张维炯所言,做品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必须有实质的举措。而中欧胜在底子好,因完全采取一种企业化运作;在招生制度、重金外聘教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资源的互动等服务上有其独特沿袭。 最新发布的福布斯权威排名中,北大国际MBA(biMBA)则以全日制毕业生25.1万元,在职毕业生37.3万元的年薪和8.5、9.5的满意度名列四项榜首。北大国际MBA中方院长胡大源认为,国内的MBA的办学同样也要讲究自己的特色,要努力在受益最大化和教育声誉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契合点,持之以恒地走特色化道路。 品牌锻造使生源自动分流 据悉,今年全国有5万多人报考MBA,而计划招生人数是8000人,录取比例约为7:1,其中尤以报考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的考生居多。仅报考清华的就有4500多人,约占了全国报考人数的10%.意即,虽然清华大学只是全国62所MBA招生单位之一,今年却集中了近十分之一的考生。现在上MBA,吸引学员的已不仅是MBA本身,更重要的是品牌。 商学院们习惯于引用对自己有利的数字。美国像沃顿(Wharton School)、凯洛格(Kellogg)等一大批名牌商学院的名气已经远远超过他们所在的综合大学。国内各商学院还未形成商学院本身的独立品牌,但从商学院迅猛的发展势头看,这一天并不遥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