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论坛:中国商学院正面临“OEM之忧”(一)---张维迎教授 |
|||
中国商学院的OEM之忧 必须有自己的研究才有救 “2005商学院院长论坛”反思中国商学院教育不足 屈成才 每日经济新闻 2005年,当一大批中国商学院刚从20周年院庆的喜悦中回过神时,却发现自己已经需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与众多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一样,中国商学院如何避免成为国际一流商学院的OEM(代工)企业? 9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2005商学院院长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一语惊人:中国商学院的体制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许多商学院3年之内就会垮掉。 中国商学院面临OEM之忧 “我可以大胆预测,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前景只有3种可能:一是与海外商学院平分秋色;二是为海外商学院打工,做OEM;三是不入流。”此言一出,又是四座皆惊。 这并非危言耸听:目前国内获教育部批准招收MBA学员的院校共有98家,获准招收EMBA学员的院校有32家,这其中包括30多个“OEM项目”,即内地商学院与海外商学院合作招生、参与“分红”。 “合作过程中,整个价值链附加值最高的品牌价值几乎全部被海外商学院拿走。在全球化压力面前,中国商学院很有可能沦为OEM企业,甚至根本不入流。”张维迎对此甚为担忧,“中国汽车业、快速消费品业历经20年发展,都没产生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何况中国的商学院呢?” 他还举例说,以前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都选择中国最优秀的商学院;现在,优秀的企业家都去了国外优秀的商学院。前段时间,一个中国企业家甚至捐赠了200万英镑给英国伦敦商学院,中国商学院前景不容乐观。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对此表示赞同:“TCL的李东生曾说,他们公司在法国的管理人员薪水是国内高层管理人员的10倍,而且他们的手机每天只开机8小时,但管理效率显然比国内高很多。当面临国际化选择时,中国的商学院教育能否满足学员的需求,这很值得怀疑!” 学费问题已成瓶颈 随着国内MBA与EMBA招生市场的起伏,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市场在缩水吗?那为什么海外商学院开始在国内大量设置办事处?中国商学院是否出了问题? 会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还是那句话,以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我曾说———并不是市场没有需求,恰恰相反,中国商学院教育的蛋糕在不断变大,但中国的商学院本身出了不少问题。” 他重申,中国现在有40万家上规模的企业,按每家公司有2到3名MBA或EMBA的教育需求来计算,一共有100万人次需求;加上国外进来的教学项目,现有的规模足够中国商学院忙活20年。而且,中国经济的总量还在不断增加,市场新增的需求还在扩大。但令人遗憾的是,有58.5%的MBA、EMBA学员表示对所受教育不满意。其中,只有9.2%的独立办学项目学员对所受教育满意,而65.7%的合作办学项目学员对所受教育满意,二者相去甚远。 林毅夫的此番发言引起了众多院长的热烈讨论。张维迎表示:体制是最大制约因素,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费定价的不自由。 “对于高端教育的收费,国家一直没放开,商学院的发展因此受到很大的资金束缚———我们无法请最好的老师,无法吸引最好的学生。学费的限制让很多学校抵不住资金的诱惑而去寻找海外合作项目,结果沦为‘代工’。” 张维迎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负担得起学费的人那里收钱,然后给那些负担不起学费、但很有实力的学员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全球化的竞争需要全球化的实力,欧洲很多商学院后来都采取了独立办学模式,体制上的独立使其得以迅速发展。” 师资依旧是稀缺资源 师资力量的匮乏也是中国商学院走上OEM的原因之一。事实上,这也正是困扰中国商学院多年的难题。“中国商学院称职的教授不多,师资一直是商学院的稀缺资源,如果解决不了,中国就很难出现国际一流商学院。”林毅夫表示。 张维炯感叹道:“商学院不是教学工厂,而是学校,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储存知识是每一所商学院的职责所在。请几个外国教授讲几天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建设问题。一个既了解中国企业,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教授,没有十年是培养不出来的。” “我同意张维炯教授的看法,不久前营销大师科特勒来中国,但他几乎回答不了中国企业家的问题,因为他不了解中国企业。同理,师资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困扰中国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齐大庆认为,中国商学院要改变为人作嫁衣的命运,首先必须在师资力量上有所突破。 如何解决“OEM之忧”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商学院的“大腕”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 “品牌是价值链附加值最高的领域,一定不能放弃!”张维炯率先表示:在与海外商学院合作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主导地位,课程设计、教师授课等各个环节都要参与。另外,要保持独立品牌,并积极参与国际排名。 林毅夫表示:中国的商学院要想摆脱OEM之困,就必须有自己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市场的独到研究,这正是海外商学院的劣势。 齐大庆则认为:差异化竞争是重要保证。“国内商学院近几年同质化现象严重,紧接着就是价格战,这对中国管理教育只有伤害。所以在教学上要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并且扎根中国企业,与其进行零距离接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