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Sir编者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传统商学教育重要内容是商业案例研究,这就必然落后于实践,但是归纳总结后,可以启示有心人。苛求商学院的教育或教授,要在商业层面领先于优秀企业家,是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的。就像体育教练,大部分是比不过运动员的。你若是渴求先知?那不如就去拜王林、李一、还有各路成功学大师、以及荐股专家们。而商学院教育,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如何观察、诠释、和总结这些中国特色背后的管理实践,是商学院的基本使命。(2017/10/11)
一、商学理论研究将迎来范式转变
二、传统的商学院办学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人才成为商学研究的第一成果
四、未来商学院要国际化、也要立足国情
五、“商学院+”将进一步搭建政府、产业链和学校的合作平台
六、EDP是一个天然的优质合作平台
一、商学理论研究将迎来范式转变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已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领先企业,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华为、阿里、中车、腾讯、海康威视……等。在这样的伟大时代,反观目前中国管理研究现状,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甚至出现了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的局面。我们这些理应引领时代发展的商学院是否到了该“幡然醒悟”的时候?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中国目前的商学院教育和人才培养已经落户于企业创新步伐,许多学校人才培养跟不上企业需求已是事实,高校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迫在眉睫。原因何在?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新命题:商学课程如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我们相信,在这样的重大转折时期,商学理论研究将迎来范式转变,我们的管理学科、管理理论与管理教学,到了开始探索“中国气派”的时候了。
那么,何谓商学理论和教育的“中国气派“?商学院里MBA、EMBA教学本是舶来品,当今中国商学院正处于从“不自信”到“自信”,从“一味模仿”到“理论创造”,从“学习他人管理方案”到“提供中国管理方案”的转变期,给中国商学理论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拐点,“中国气派”就是要抓住范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向全世界贡献“我们中国人的管理理论和智慧”。
二、传统的商学院办学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湖畔大学、量子大学、阿里商学院、混沌大学、华为大学等等,更不要说一批批蜂拥而入的海外商学院。这些新近涌现的新商学机构正在不断颠覆传统的商学办学模式。尽管目前它们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它们的办学模式正在挑战传统商学院体系。那么,未来的商学院是怎样的?
1、未来商学院是开放型的。商学院的边界是开放的,是跨区域边界、跨国家边界的。当今天体制内的商学院还在严控异地办学,还在要求EMBA入学考试,还在要求严控师资编制,还在要求自我封闭教育资源时,未来商学院必将是分布式、交互式、无边界的,招生将是开放的、培养过程是开放的、办学主体是开放的、师资选拔是开放的,未来“商学院+”将改变学院结构、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产、学、研、政、金、介的合作机制将是优化方向。
2、未来商学院是网络型的。商学院的各种教学资源、资金等要素,将通过整合全社会的力量而集聚,将由社会捐赠者、企业等投入资金;由来自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引领性人物参与商学教学,商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社会学院+人文学院+工程学院+…… 形成学科共融、共赢共生、协同发展的网络格局。
3、未来商学院是学生主导型的。今天的教学已不再是知识主导型的教学,而是智慧启发式的教学。互联网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知识非常便捷,如果再像今天体制内商学教学那样,只讲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等这类在静态社会种所形成的管理知识,商学院就越来越没有存在必要了,因为连机器都会深度学习了,何况是人!因此,未来商学教育,必须是以学生为主导,学院的价值将转化为组织者、协同者和网络的中心节点。
4、未来商学院教师是人际共生型的。商学教师职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原来那种靠一本教案吃几年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将被彻底颠覆,越来越多的老师会失去工作。商学院教师的职业会迎来革命性变革,包括教师的思维方式、认知理念、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培养流程、培养主体等会迎来一系列革命性变化。虽然,这种变革会遇到传统商学办学模式的强力抵抗,但只有适应时代的商学院,没有不变的商学院,体制内商学如果不变革,将会离我们渐行渐远。
5、深度学习、持续学习的商业教育。在当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生命科学、新能源技术……等蓬勃发展的时代,商学教育要满足日益变革的时代需要,就需考虑如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技术等产业不断融合。而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商学的“深度学习”模式。
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发展,让互联互通、开放整合以及知识的深层次挖掘等越来越多地得到技术的辅助与支持;
另一方面,知识不是工具,也不是目的,而是为我们创造世界而服务的手段,因此未来商学教育也将进入“深度学习、持续学习”的模式,挖掘知识的深度,进而启迪自身的智慧。
接受过大学基础教育已经是普遍状态,如果不了解技术、不熟悉产业,将很难做好商业教育。
三、管理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商学研究的第一成果
未来的商学教育发展还有一大趋势,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商学研究必须要为培养人服务,而不是相反。商学院存在的使命,就是培养优秀的商学人才,因此,教学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人。看一所商学院是否具备一流影响力,在于它是否培育出了一流的商学人才。
商学教育的第一成果当然是人才培养。与教学所不同的是,教育是既教又育,而有教无育则是失败的。这里的“教”既指教学,也指教学的前提——科研,科研和教学在商学教育中必须融合。因为管理学的科研工作是为了回归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商学研究的第一成果也应该是人才。传统商学院陷入了一个为研究而研究、为Paper而Paper、为奖励而奖励、为课题而课题的局面。这就需要由领先的、有责任担当的商学院来改变与引领,包括整个商学院的评价体系、考核体系、职称体系、教师聘岗体系、学生评价体系等等,因为如果没有上述“指挥棒”的变革,“立德树人”将无法实现,商学教育也将违背它的初衷。
只有让最优秀的老师、教学最好的老师、最挂念学生的老师、深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得到足够的承认与肯定,才能引导全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未来商学院要国际化、也要立足国情
事实上,中国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鲜明而独到的中国特色与中国道路。例如中国制度具有独特性,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经济;我们的企业家是在中国这块土壤上探索出了具有中国智慧的管理解决方案;我们的国家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下实现产业技术追赶。如何观察、诠释和创造这些中国特色背后的管理智慧,是商学院的基本使命。
我们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相比西方管理,“中国式管理”更强调集体主义、家国情怀,强调社会责任与使命,同时又要解决社会发展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中国的国情。
这样的国情需要有大量的管理理论去探索与总结,要求真正围绕管理实际去发展理论,去深层次揭示中国制度文化背景下的管理内涵及管理规律,把“管理”论文真正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学者才能把理论成果回馈给社会,才能培养出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因此,应要求教师更多地深入企业,调研掌握第一手“管理”实践智慧;去转变僵化、教条化和程式化的研究方法,强化holistic, heuristic型研究方法,回应现实世界需求。我们要更加鼓励学生“走出去”,从事社会调研与实践。我们要鼓励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项目研究,去了解中国企业发展的最新实践并总结实践,最后再服务于实践。
五、未来的“商学院+”也将进一步搭建政府、社会、产业链、和学校的合作平台,组建企业家委员会(同学会),进一步提升与企业的深层次联系、加强合作等。要把学院打造成优秀企业的“人才大本营”、“智库策源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实现同步对接。能用我们的理论成果去解决企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问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未来“商学院+”的意义所在。
六、EDP是一个天然的优质合作平台
不同于商学院MBA教育,EDP平台提供的高质量培训项目,经常会邀请行业的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来讲课,且结合企业实际、更具针对性;来听课学习的企业高管们聚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提升视野、扩展圈子,精英荟萃,广聚天下人脉!这是一种珍贵的生活体验、和天然的优质合作平台。EDP平台也将积极搭建政府部门、产业链、和智库的合作交流,组建企业家同学会,进一步提升与企业的深层次联系、加强合作等。要把EDP打造成优秀企业的“人才大本营”、“智库策源地”。学习,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