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与投资关系的思考

更新时间: 2013/7/28 17:05:59 受关注度: 10062 来源: 巅峰培训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
 
 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有规律可循

  过去我们常说,发展经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指的是必须处理好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用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者之和组成。一、二两项各占GDP的比重,分别称为消费率和投资率。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看,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当一国的人均GDP水平极低、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时,投资率很低、消费率却很高;当一国的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开始显得非常急迫,会出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城镇化建设和企业投资,这时投资率就会上升,而消费率会下降;当工业化、城镇化基本完成,经济进入发达阶段后,投资率将下降,并与消费率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总之,在不同阶段消费与投资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且往往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必须适应当时的条件,保持经济发展的基本平衡。


美国的过度消费造成严重后果

  19世纪前后,节俭在美国社会消费文化中居核心地位,并被视为美德,过度消费和铺张浪费被视为罪恶。但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地位的提高,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和政府进入一个大幅消费的年代,过度超前的消费使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严重失衡。1990年居民消费率为66.7%,2000年上升到69%;到2007年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居民消费率更高达71.2%,而同年日本则为48.2%,德国为56.8%,英国为60.2%。相应地,美国资本形成率1990年仅为17.7%,2000年略微上涨到20.5%,然后在又回落到18%左右。长期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使美国国民和政府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尤其是2002-2006年,美国家庭债务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家庭负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99年的90%迅速上升到2007年底的130%,其中房贷占了相当的比重。1981年美国国债余额与GDP之比仅为32.5%,小布什任职8年国债余额翻了一番;到今年1月9日达15.23万亿美元,与2011年财政年度的GDP15.17万亿美元相比为100.4%,远高于同期欧元区87.4%的比例。据有关方面测算,美国以占世界2.2%的人口,消耗了世界财富和资源的30%。难怪奥巴马总统会说,如果中国、印度的消费达到美国的水平,地球上的资源就要耗尽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去年发生的美国国债危机与美国的过度消费有着直接关系。实践已经证明,美国虽然占有世界上的大量资源,但这种消费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


对我国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基本评价和政策建议

  投资率偏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我国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的投资率持续上升,到2010年已经达到48.6%,而消费率不断下降,到2010年只有47.4%。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企业扩张经营、技术创新改造等确实需要较高的投资来支撑。也就是说,我国仍处于国际经验所面临的第二阶段,即投资率上升而消费率下降的阶段。很多亚洲国家在高速增长时期都是高投资拉动型的。近几年我国投资率上升较多,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特殊需要,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国现阶段出现较高的投资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应当看到,投资虽然也是内需的一部分,但具有双重性。本期增加的投资既会扩大当期的总需求,也会增加下一期的总供给。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没有和投资率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严重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投资率的降低应该是渐进式的,要把重点放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不能为了过快降低投资率而削弱国家重点工程或放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现代化以及科技创新等在投资方面的支持。
  应适当提高消费率,但不能照搬美国依靠过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近年来,我国的消费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消费率从59.6%一路下降到47.4%,居民消费率更是只有33.8%。这样的消费率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
  一是消费率下降并不表示消费水平在下降。相反,近些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快速提升,消费能力也在快速增长,只不过由于投资增长得更快,显得消费率相对偏低。从我国消费自身的增长看,从2006-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在15%以上,2008年增速高达22.7%,2011年也增长了17.1%。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有这么高的增长呢?这里尚不包括在境外购买而未报关的高档消费品,每年约数百亿美元。随着我国居民的财富积累不断增长,消费升级也正在形成。而且,近年我国政府也连续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并推出了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政策,居民收入的增长也刺激了消费的快速增长。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进程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经常是以20%、30%的高速增长,使得消费增长就不那么明显了,表现出投资率的上升和消费率的下降。随着未来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渐进入后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投资率便将逐渐下降,而消费率也将逐渐上升。
  二是增加居民的消费、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但消费水平应和我国的国情、经济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等相适应。我们既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消费需求,又绝不能靠大量浪费资源去扩大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人先富了起来,但一些不良的消费现象也时常出现,如盲目攀比、炫富挥霍、浪费严重等,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应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坚持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富裕的阶层可通过多种方式回报社会。还应转变消费方式,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意味着物质财富的消费越来越多,还要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精神财富。
  主要依靠深化改革去优化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一是改革干部评价考核制度,努力克服不少地方实际上存在的盲目攀比GDP的现象。要想GDP增长快,抓投资最见效。不少地区把招商引资、抓大项目建设作为头等任务,这种积极性是可贵的,但往往缺乏科学性,造成一些重复建设,既有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又有高科技项目的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花了30年左右的时间解决了短缺经济问题,但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投资饥饿症”还没有得到解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再花若干年的时间把“投资饥饿症”彻底治好,全面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是改革和规范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体制。据有关调查,由于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相当复杂,任何一个关节都有否决权,投资主体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打通。典型调查显示,各种公关费用大约占项目投资总额的30%左右。这部分资金不可能变为固定资本形成,而是变成了少数权势人物的个人灰色收入。而这一些投资费用在统计上是无法鉴别的,可能导致投资率某种程度的高估。还要对各种招投标活动中,关系优先、暗箱操作的现象严加整肃。
  三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及时充分披露各行业已有产能、在建项目、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尽量避免重复建设。
  四是在扩大消费上,重点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从而增强其消费能力。高收入阶层再提高收入也未必会增加消费,而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最容易直接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还要汲取西方国家高福利社会的教训,要与我国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更要考虑其可持续性。须知民生这本账有很强的刚性,是只能做加法,很难做减法的。古人云“惠不在大,在乎当切”,讲的是好处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在改善民生工作中,要以群众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基本准则,把好事办在群众的心坎里,把关怀送到群众的急需处。另外,如何使中央和省市财政大量的转移支付用得合理、公平、有效、科学,也必须从改革入手,不断加以完善。
■ 李德水/文

二、消费拉动经济是个伪命题

 

消费拉动经济是个伪命题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调结构进程,主张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呼声一直很高,我国10多年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很明显,而投资率依然长期居高不下。那么拉动经济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驱动因素呢?


投资VS消费
经济发展由谁驱动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调结构进程,主张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呼声一直很高,反过来,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刺激计划极容易让人受到“刺激”、引起反弹。往往一提投资拉动,就会想到房地产、“铁公基”、重工业等领域,许多质疑也伴随而至,如容易导致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地产泡沫、产业结构扭曲等问题。但不可否认,我国10多年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很明显,投资率依然长期居高不下。如果中国需要从投资转化为消费拉动型的增长,会否出现像美国这样的危机?

美国所谓的“次贷危机”实际最终引爆的是“消费泡沫”。当时,美国的穷人买了房,在房价上涨过程中进行重复抵押,目的就是腾挪出现金,并以此作为消费的用度。这就是巨大的“消费泡沫”。美国正是依靠这种“消费泡沫”的不断吹胀去拉动经济增长。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消费在GDP中的占比高达73%,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低至0,甚至负数。这是否正常?尤其在整个国家资产负债比率不断上升、总体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总利润不断减低――财务报表不断恶化的过程中,如果强行拉动消费,结果一定是消费增长越快,财务恶化越快;反回头来,财务恶化越严重,消费制约越大。这一点,经济学论著中早有定论。

消费拉动
只能带来另一场危机


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在结构转型主张之下,继续靠出口和投资的增长不行,那只有靠消费了。殊不知,没有出口,没有投资,就没有消费。因为,消费是需要钱的,没有生产,钱从何而来?像美国一样“靠吹泡”赚钱?那中国经济比美国死得更快,因为人民币根本不具备美元地位,中国更不具备美国的金融势力和实力。

截止2012年底,中国老百姓的储蓄高达40.6万亿元。但按照银行存款“二八定律”计算,中国80%的人仅仅占有20%的储蓄,即8.12万亿元;按14亿人口计算,80%是11.2亿。也就是说,11.2亿人口仅拥有8.12万亿元储蓄,平均每人7250元。这是何等可怜的数据。这样的人均储蓄额何以支撑一个“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拉动”的国家?更何况,多年来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已经蚕食了老百姓多少购买力?多年来财富效应的萎缩趋势,已经弱化了中产者多少消费能量?

无视如此严酷的现实,一味拉动消费,想耗光中国老百姓储蓄账户上的“最后一滴油”吗。用不着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不管储蓄账户总体是否增长,只要老百姓消费能力被继续蚕食下去,中国危机必到无疑。于是多数学者呼吁,大力度控制物价,但其实根本没有办法抑制“成本上升”。现在还不承认这些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成本因素吗?现在还不承认是成本上升推高了货币需求吗?如果还不承认,那必然用紧缩货币的手段抑制物价,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中国经济“滞胀”。“滞胀”就是危机。就是从美国开始的危机,到中国的危机结束,中国经济必遭国际金融资本洗劫。

增长逻辑
投资拉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将投资和消费割裂开来,投资的目的在于消费,二者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和融合。消费率和投资率是对偶关系,投资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投资中相当一部分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消费,消费的扩大也会引致投资扩大。@北大总裁班商学网

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投资拉动并不等同应由投资完全主导经济增长。一国经济如保持长期增长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进步,而不是简单地依靠消费。相反,长期性过度消费可能导致经济危机。消费率高并不意味着经济质量好、竞争力强,否则,经济危机不会重现、穷国也不复存在。投资固然重要,但不能偏颇、否定消费的拉动作用,如2012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8%,高于投资50.4%的贡献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能简单固化认为一方主导。

当前,应超越投资率是否偏高、投资过多过少的争论,而应将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放在首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投资需求切实存在、潜力巨大。但各地依然普遍存在“投资饥渴症”,政府大都有投资冲动并掌握土地、金融、审批等资源,这就诱发了投资的主体、投向、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故此,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厘清与市场边界、注重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公平竞争作用,更多依靠民间资本、人力资本,更好提高居民消费、降低不合理的政府消费来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关于消费与投资关系的思考 

电话:010-51656461

如有咨询、资料索取等相关事宜,请您认真填写以下表格,以便及时处理...

在线咨询系统

主 题: *您提交信息的主题
类 型: *请选择提交信息的类型
姓 名: *必须填写
E-mail: *请填写有效E-mail
职 务: 如:湖南长沙
地 址:
电 话:

提交信息:[请注意适当使用Enter键来换行]
    

       


上五条同类新闻:
  • 李昌平:新农村建设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 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第1 中国位列第21位
  • 解读2013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谁决定中国劳动者的工资?
  • 专家解读大数据时代:数据垄断的困境与隐忧

  • 推荐给朋友 | 打包发回信箱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清华大学卓越投资家高级研修班
       清华大学矿业投资与优化整合研修班
       清华大学资本运营之企业上市实战
       清华大学金融证券与资本运营总裁班
           北京大学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班
         省级政府支持的项目50亿人民币
       建材、房地产项目1亿
       江苏省内优质的制造、工程项目
       提供创业投资资金
         

         汽车夜视仪专利项目
       湖南九华药业公司融资需求
       湖南湘西文化生态度假区 
       太阳能直通管生产基地项目
           屈子祠汨罗江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