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80位民企老板
自费进北大学习(图)
培训由当地政府组织,历时一周,学费8000元,课程和老师都是结合涪陵民企特点选定……
7月22日,北京大学阶梯教室。
“祝贺大家毕业!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用在北大所学到的知识、方法与理念,实现多方面的创造与突破,把企业做大做强……”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郑学益教授正在致辞,讲台下坐姿端正等着拿结业证的学生年龄最长的58岁,全部是涪陵区的民企老板。
80老板自费赴京学习
今年7月16日至22日,涪陵区80名民营企业老板走进北京大学课堂,重新当回学生。这群来自涪陵商贸流通、工业生产、建筑、服务、餐饮等行业的民企老板,将自付8000元学费,在北大校园里体会一周学生生活,进行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高强度培训。培训课程与老师都是涪陵区统战部事先到北大考察后,结合涪陵民企自身特点选定的。
据悉,由政府大规模组织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到国内一流高校集中“充电”,这在重庆尚属首例。
一位北大教授惊讶地说,涪陵在他们眼中是西部多么小一个地方,没想到会有这么开拓进取的精神,会有这么一群民企老板来重新上学。
培训是为解放思想
领队涪陵区工商业联合会会长冷文杰说,2005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达65亿元,约占涪陵GDP的51.5%%,但是创税却不足3亿元。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涉及的都是些传统产业,科技高端产业一个没有。为什么?根本原因是这些老板的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有严重的小富即安心理,加之创新意义又不够。有的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却又找不到方法。从去年下半年起,他们就计划将涪陵的老板们带出去“洗脑”,这次仅仅是一个开始。
老板们赞同培训方式
这80位老板学生中绝大部分都去沿海取过经,但他们认为,单单去先进的企业里考察,很多东西只是“看得到学不来”。“以前自己也看过些书,但毕竟不系统;也听过讲座,但绝对不可能一下子请到这么多顶级老师来讲。而且听讲座与亲自去一流高校感受氛围效果绝对不同。”
目前,这80名老板学生回到涪陵后,有的已经就北大所学自己给员工上了课,有的已经给企业制定了新规划。
本版文/图记者何薇
“做生意不能仅靠胆量和人缘”
郭全 男 37岁 涪陵从古到今川菜馆总经理 学历:初中
郭全的川菜馆有1000多平米,在涪陵当地生意不错。从河边摆摊卖豆花饭走到现在,郭全并不满足,他希望自己能将菜馆做大做强。
河边卖豆花饭起家
郭全5岁时父亲就过世,由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将他们4兄妹带大,受了不少苦。郭全初中毕业打了3年工就回到涪陵,为了糊口,他和女朋友在河边搭了个棚子,卖起豆花饭。
郭全爱结识朋友,人比较机灵,在河边的这11年中,他拥有了两个小馆子和1个茶楼。后来因为三峡工程沿河老街拆迁,郭全才把全部家当搬到涪陵街上,重新开了个100多平米的川菜馆。“以前河边小摊就一个徒弟两个打杂的妹儿,要什么管理。后来到街上了,我才请了领班和厨师,他们都在外面干过,有经验。”遇到问题,郭老板会听听他们的意见。
挪了地方生意做大
8个月后,郭全大胆决定,关掉原来的馆子,顶下了另一间1000多平米的馆子。又喊来有文化的朋友一起出谋划策,取了“从古到今”这个有文化历史感觉的名字,把店堂也装修成中国古典风格。
郭全每个月都会带着店里的师傅去重庆、成都小吃,大小餐馆他几乎吃遍了。回来后,他就根据涪陵本地口味将有的菜改良,推出新菜品。
生意大了“意识跟不上”
近几年主城不少餐馆看准了涪陵,纷纷在涪陵开店,这些餐馆牌子响,管理先进,都是些连锁店,经验又丰富。郭全的川菜馆生意受到不少冲击,郭全对餐馆的经营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原来做生意靠胆量靠人缘,但是毕竟没有规范的指导,是散兵作战,不系统,生意做大了意识却跟不上,想不到那里去,力不从心。”郭全说。
于是,郭全决定和其他79名老板一起,到北大充电。通过短短一周的学习,郭全想通了一点:我先不和那些大餐饮公司比连锁、比规模,我就比现在这个点,先把这个点做大做强,搞成基地,再向重庆、外地发展。
“生意做得越大越需科学管理”
李开萍 女 39岁 重庆大师傅食品公司董事 学历:高中
目前涪陵有28家“大师傅”连锁糕点店,还有一个中心糕点工厂。“大师傅”俘虏了大部分涪陵人的胃。
抓住商机承包糕点作坊
大师傅的发展和李开萍的爱情有关。当年李开萍在姐姐的食品厂里帮忙管账,厂里有个涪陵打工仔内向老实但很勤快,很讨大家喜欢。没想到,打工仔竟独对大他两岁的李开萍有了意思。后来两人结了婚,巴南区的李开萍就这样随丈夫来到涪陵。
李开萍读的书较多,加上又喜欢观察,“常常有些商业灵感”。1991年的涪陵街上根本没有像样的糕点,只有一些手工做出来的鸡蛋糕,于是他们看准了这个商机,和另外3个朋友一起承包下一个小糕点作坊。
糕点店广布涪陵
第一年赚了些钱后,李开萍趁热打铁开了第二家店。当分店开到第三家时,他们决定放弃“前店后厂”的形式,直接建立一个中心工厂,将做好的糕点统一派发到各个连锁店去。于是“大师傅”成了涪陵第一个连锁形式的糕点店。
学习,期待灵感再现
李开萍偶尔迸发的“商业灵感”对生意的发展也很有用。当年她看到盒装牛奶,想到要把牛奶引进糕点店配合出售,又把一种很贵的功能型饮料也引进到店里。事实证明,她的眼光是对的。
“以前创业都是靠自己摸索着发展,连锁店越开越多后,越来越感觉需要系统科学的管理与经营理念来指导。”近来,李开萍和其他合伙人出现了意见分歧,主要是就“赚来的钱是投入到继续开分店上,还是投入到扩大原有店面上”,还有公司的规范化管理问题,这次李开萍的灵感没有出现。
学习回来后,李开萍正着手对员工进行规范化训练。她认为:“每行都有每行的规范与标准,软硬件都必须先达到规范,才能继续发展。”
不穿西服穿校服不喊老板喊同学
80名老板到了北京后,统一住在北大附近的商务宾馆里,在北大食堂用饭卡打饭吃。带去的西装、职业套裙一律不能穿,老师要求每个学生穿校服———印有“北京大学”的T恤。第一堂课老师就宣布,“进了北大门就是北大人”,没有“总经理”、“董事长”、“老板”的称呼,一律喊“同学”。无论多大的老板,上课前统一起立喊“老师好”,下课再喊“老师再见”。
这群老板学生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三成,“在北大上学听课比小时候哪次上课都专心”。由于请到的教授不但有理论知识还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讲课时很生动,举了大量案例,一位教授甚至把高深的易经阐释得浅显易懂,教大家如何运用到生意中。
因为课堂上不能抽烟,有的老板学生犯了烟瘾,却舍不得中途耽误听课,于是就趁下课10分钟连抽两三根解瘾。
80位老板学生还选了班长,分了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一切都是学生化管理,每组还会组织讨论当日课题。
大家都被北大的学习氛围与老师的科学管理理念所感染,最后回涪陵时,每个人都买了上千元的书籍,有的是回去自己研究,有的则是拿给员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