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看商学院之“变”:中国认证体系显雏形
2011年,中国商学院认证体系正在启动,在走过2012年试运行后,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中国商学院认证体系将有望显出雏形。
借鉴国际
2011年在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中国MBA20周年论坛上,中国高质量MBA认证正式启动。据了解,通过2011年年底的体系设置等准备工作,2012年起认证工作就已开始实施。近日,中国高质量MBA认证已经确立了9家商学院进行前期认证。其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3家商学院被认定为“中国高质量MBA认证”中的“领航商学院”,为我国高质量MBA认证体系建设奠定了第一步。
这些“领航商学院”认证过程将缩短,另外6家商学院都具有认证资格,但还需通过1年到1年半的时间组织自评材料并接受现场考察。据介绍,“中国高质量MBA认证”借鉴国际认证“AACCSB”(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标准)和“EQIOS”(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标准)的主要思想、标准和理念,并与这两大认证有所衔接。
针对国内商学院的国际认证主要有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MBA(国际MBA协会)、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三大认证。中国商学院发展至今,逐渐成熟,不少商学院已经获得了国际认证。中欧、清华经管、复旦经管、中山岭南、交大安泰等商学院已经获得两项以上国际认证,其中交大安泰获得了以上三项国际认证。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招生推广部副主任冯承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商学院参与国际认证有很多不便之处,国际认证要求商学院提交的材料有些与国内商学院日常运行脱节,部分标准对国内商学院来说也不适用。”
另外,申请一个国际认证所费时间较长,且成本非常高。对国内商学院来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院校,性价比不高。
中国定制
在不少国内商学院MBA项目负责人看来,中国MBA教育已经走过20年,步入成熟期,出台中国自己的认证体系恰逢其时。
“全国的MBA培养院校已经有236所,且中国商学院与国际商学院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这些项目需要一套国内标准来把关。此外,一套符合中国特色、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证体系可以促进更多国内商学院和MBA项目完善规范管理、课程设置、提升师资力量等。”冯承才说,“有了自己的认证体系,中国商学院产业可以以评促建、以建促评,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高质量MBA认证的核心自然是符合国情。据了解,中国高质量MBA认证,强调管理教育创新性,强调管理学院使命和向导,考察核心竞争力,更为适合中国及经济发展要求。且参与认证的专家除了国内的商学院院长和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还有来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认证有经验的海内外人士。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认证与评估分委员会召集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表示:“中国高质量MBA认证的特点之一,即强调并非每一个中国管理学院都要去做国际认证。尤其对西部省市的管理学院而言,花大价钱去做国际认证既没必要也没可能性,全国有10%至20%管理学院参与国际认证即可,大多数管理学院更应该着眼于地区服务,考量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陆雄文希望所有接受中国高质量MBA认证的院校都能关注中国、服务中国。
业内专家也指出,中国自己的认证体系对新增MBA项目会起到导向作用。
国际化落点在学生
2012年,中国商学院在各种国际排名中“大展拳脚”,通过榜单让世界认识了来自中国的教育力量。
在2012年《金融时报》列出全球100个最佳EMBA项目中,有13个中国商学院的项目跻身其中,而这个数字在去年为11个。这13个中国商学院项目中,仅有4个是与国外名校合办的项目,多达9个项目是中国商学院独立开办的。
据悉,中国EMBA学生薪资的“国际接轨”是中国商学院排名上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金融时报》EMBA排名重点考察的学生职业发展领域,从中国商学院项目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对比入学时的薪酬增幅丝毫不输于欧美名校,比如复旦大学—香港大学IMBA项目毕业生薪水增幅高达96%,位居全球第三。而从薪酬绝对值来看,凯洛格—科大EMBA的毕业生,其薪酬在毕业三年后更是平均年薪高达46.5774万美元,位列百强榜首位。
然而,中国MBA毕业生的国际化优势却没有那么明显。在由世界经理人集团和《世界企业家》杂志联合编制的2012年“世界最具影响力MBA100强”中,美国高达51所商学院入选,排名第一;英国有14所入选,排名第二;中国两岸三地有10所入选,排名第三。这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中国商学院的老师很少能用英文教学。据统计,目前只有10%的中国商学院能够规模化吸收外国留学生。而同时,中国MBA毕业生在国际市场上又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很少毕业后直接赴西方发达国家工作,从而使得中国MBA毕业生的年薪只是世界一流MBA的15%左右。
哈佛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约翰·戴腾强调,“要想让中国商学院成为世界品牌,必须能够吸引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主来招募你的毕业生到世界各地去工作。还必须能够吸引那些想在中国发展事业的国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