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时间:2010/6/18 17:49:37 受关注度:9616 来源:
学习时报 |
|
|
周叔莲/文 中国经济的不平衡表现在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表现在一、二、三产业不协调,投资消费不协调;不可持续表现在资产价格泡沫、资源环境压力等方面。还存在不稳定因素,群体事件频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以人为本,需要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也要克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倾向。
一、今年的经济工作应当在好字上多下功夫,不要追求过高的速度
对今年速度有多种估计,我看到几种乐观的估计。一种认为增长 8%,一种增长9%,一种增长10%和10%以上。我建议不要提出比去年保八更高的速度要求。理由为下:
1.去年保八,成绩很大,问题也不少。要重视这些问题,花精力解决这些问题,至少不要再加剧问题。
2.国务院对“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组织中期评估,结论是速度指标完成了,但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到位,社会建设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要花时间和资源着力解决。
3.历史经验是,速度过快,必然产生种种消极后果,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利于建立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不利于深化改革,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
4.中国当前做到发展快比较容易,做到发展好比较难。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实行持久战战略,但长期实行的是速胜论战略,这种战略现在还有体制机制支撑。必须在好字上下功夫,克服和防止盲目追求速度,才能做到又好又快。
温家宝总理曾说中国经济从总体上看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这话说得很中肯。不平衡表现在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表现在一、二、三产业不协调,投资消费不协调;不可持续表现在资产价格泡沫、资源环境压力等方面。还存在不稳定因素,群体事件频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以人为本,需要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也要克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倾向。
二、在处理好和快的关系时,要注意好和快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处理好和快的基本原则是快服从好
从长期看,发展不快,不可能好;发展不好,也不可能快。长期看好和快的关系,更多显示统一的一面。
从短期看,情况比较复杂,可能快而不好,可能好而不快,可能既好也快,可能既不快也不好。
好和快应该谁服从谁?是好服从快?还是快服从好?改革前主要是好服从快。总路线也提好省,实际是只求多快,为了多快,不惜代价,当然不可能好省。
有人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为了快。不少人赞同这个看法,有些文件也有这个精神。但我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为了好,要求克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偏向。
总结历史经验,更需要从长期来看好与快的关系,要在好中求快,必要时,有些时候、有些地区也许要降低速度来实现好的要求。
三、研究经济发展速度,既要研究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情况,研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情况,还要研究面临的其他经济社会问题,当前还要认真研究深化改革的问题
中国现在面临不少急需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如贫富差别扩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就业问题严重、环境污染严重、腐败还未有效遏制,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时间、精力和资源的。
中国经济发展仍必须和改革结合起来考虑。对于改革的现状和任务前景有不同的认识。这里有一个研究方法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我们就是要用这个方法来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和改革问题。
具体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情况,既要承认改革已取得的巨大成绩,也要承认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没有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没有完成,财税改革的任务没有完成,金融改革的任务没有完成。除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有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有人认为中国社会结构落后经济结构(工业化)15年,社会改革比经济改革的任务不是更少而是更多。文化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应该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为转变发展方式。因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式都有深化改革的任务。
四、推进城镇化也要稳中求进
加快城镇化是为了经济发展快,还是为了经济发展好,这也值得研究。有些人认为是为了快。我担心这种看法会导致用搞运动的办法来推进城镇化。我认为加快城镇化是为了经济发展好,至少首先是为了好。
城镇化本身也有一个好和快的问题。有篇题为《正确城市化》的文章,提出要防止“土地城市化”代替“人口城市化”,要防止“人口落地而公共服务不落地”。我赞同这个意见,我还认为要把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加快城镇化的条件。
要细致地研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研究我国城市化是不是滞后,如果是滞后,原因何在。还要研究城市化滞后如何解决,是不是以前慢了现在就可以无条件加快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决不能放松新农村建设。有人说“推进城镇化就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种说法有片面性。推进城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但是不能代替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克服轻视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人总是要吃饭的,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城镇化并不是要消灭农业和农村,而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要想方设法使人们既爱城市,也爱农村,决不能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对立起来。
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当前推进城镇化也要稳中求进。既要积极,也要稳妥。
五、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没有生产。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消费问题的重要。
但究竟生产和消费是什么关系?谁是目的,谁是手段,谁服从谁?理论上实践中都需要研究。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可能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一种情况是生产是目的,消费是手段;一种情况是生产和消费互为目的和手段。
从历史看,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里,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目的,消费是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为了利润,生产因此成了目的,社会为生产而生产,消费成了手段。后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高消费,形成消费社会。
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消费又成了目的。
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是初级阶段,按理应该是消费成为目的,不过现在强调扩大消费是为了保增长速度(如去年是为了保八),因此似乎也是把消费作为手段,生产作为目的。而从既强调增长速度又强调扩大消费看,似乎又是使生产和消费互为目的和手段。究竟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把生产作为目的还是把消费作为目的,对政策设计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很大。把生产作为目的,就会把速度放在第一位,追求速度,甚至盲目追求速度。为了实现GDP目标,就会提倡高消费,建立消费社会。虽然我们也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但是为生产而生产必然相应地实现高消费,建立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来和建立起来的,其特征是大众高消费。从全世界范围看,地球是承受不了这种高消费社会的负担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上是不是也应该和资本主义社会有所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生产关系体现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但消费中的生产关系往往被忽视。其实,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和人的异化理论也是讲的消费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派专门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他们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不再是对真实的物或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变成了对宣传广告符号本身的消费,消费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满足欲望。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呈现为一个交换价值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了生产而生产而非为了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他们说,这种消费社会和它的意识形态侵蚀了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认识和觉悟,是资本主义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五卷,江苏人民出版社版,第179、183页)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分析,对我们认识消费和消费社会,是可以有所启发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产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明确消费是目的并不就能够避免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和消费观念对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但它至少提出了以下几项重要任务。一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消费观。科学消费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研究、建立和倡导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而又可行的消费模式。三是要从这种消费模式出发,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为消费既是再生产的终点,也是再生产的起点。四是努力避免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消费观念对我国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
现在中国是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并存,全国还有几千万人没有摆脱贫困,几亿人还不富足,消费不足是主要问题,但是也存在过度消费、不健康消费、有害消费的现象。我国已存在一种向欧美高消费学习和看齐的趋向,这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也不符合未来发展的要求,需要倡导科学的符合小康社会的消费观念,建立和推广富足、健康、幸福、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
|
上五条同类新闻:
商学院教育全景解读:全方位 多元化 国际化美国中情局和《十条戒令》世界主要国家房地产税改革经验、教训和借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流通业发展环境分析如何打造市值230亿美元的公司-访华硕董事长施崇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