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级经理人的缺乏更新时间: 2006/10/30 18:11:28 ☆ 电话:010-82431150
|
中国高级经理人的缺乏 中国有非常多的工厂,技能精湛的经理人却非常少,这种人才短缺的鸿沟将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光模块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的飞博创公司(Fiberxon,Inc.),总部在美国的加州,而公司的主营业务都在中国,该公司的 CEO LI Hsu 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他已经用了3个月的时间来面试中国区运营副总裁的人选,一直未有结果。3个月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份较满意的offer。对于其他的高级职务,Li 为了寻找合适人选搜遍了整个大陆,最后不得不通过猎头公司在台湾的一个供应商那里挖来一位。在中国,“寻找一位较低标准的人才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你想寻找一位一流的人才是非常困难的。”Li 说。 人才的短缺 中国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短缺:即经验丰富,具有很高技能的经理人员的缺乏。数字是让人触目惊心的,中国有大约25000家国有公司,430万私营公司。但是即使在一些优秀的公司也缺乏经验丰富的经理人才。咨询公司麦肯锡评估显示,即使中国相对较小的公司也正在试图进行海外扩张,如果他们想在未来的10到15年持续发展将需要75000名具有国际经验的领导者。目前,麦肯锡认为中国这样的人才仅仅有3000到5000人。“在各种类型的中国公司,主管级的经理人大多不是真的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随着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不断变化,各种情况都要比几年前变得复杂得多。” 这种快速的变化不是造成人才鸿沟唯一的理由。尽管私营部分的经济总数占 中国经济的1/3,许多中国的经理人依据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的规则经营他们的公司。在这样的公司里,按配额进行生产,而不是按照供求关系,大批的人才在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打倒,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教育。许多那个世纪那个年代的人彻底地落伍了。在政府发起的一次调查中,在5000名CEO和经理之中,有大约40%的人说他们没有上过大学,仅仅有20%的人具有管理学位。“在中国,科学和技术方面要落后于世界的其他地方,但在管理方面要更加落后,”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院长赵春军说。 即使是那些目标是全球化的中国最好的公司也正在遇到顶级人才缺乏的局面。麦肯锡北京地区的咨询师Georges Desvaux与中国许多大的公司合作,他说许多公司的CEO正在进军海外方面面临两难的境地:因为他们只会讲中文,而且国外商务的运作经验也太缺乏。 许多中国的经理人往往依赖本能的判断和闲谈来做出决策而不是依赖一些具体的数据和分析。“中国是典型的依赖非正式的网络来获取有效的信息,” Desvaux说。当中国经理人去海外的时候,他们突然被迫同他们不认识的人共事,使用正规的方法,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在许多方式上,中国的经理人经常比他们的新员工更难适应,需要向新员工学习。 TCL主席李东生说他在美国和欧洲有很奇特的经验 有时会感觉很不舒服,他的国外经理用突然冒出的表格和用一种很生涩难懂的方式谈论公司面临的问题——然后会自行解决好像不需要向高层请示。“对于公司来说全球化是让人兴奋的,但当然会有很多的压力和我们从挫折中学习到的经验,”李说。“当我们同中国的经理人开会时,你会听到他们说情况是好是坏和我了解的进展情况;而当我们同国外的经理人开会时,你会听到他们说‘我们正在面临1000万美元的损失,这就是答案,’在这里我不判断哪种更好。” 找到优秀的年轻的经理,给他们那种成长的环境是困难的。零点研究(Horizon Research)创始人袁岳说在中国的市场,他在全球业务实践方面投入的资金要多于对年轻经理人员的培训。“美国欧洲甚至印度的经理人在国际业务方面都有更多的经验,他们有更好的道德规范,”袁说。 优秀经理人的短缺意味着猎头公司是普遍存在的。为了提高忠诚度,欧莱雅把在中国的大约7000多个职位给了当地的中国人。同时他们把亚洲的培训中心从新加坡移到上海,开始进行培训课程,目的是传递给中国的经理人一个信息,即中国的经理人和他们的公司有着光明的未来。“在这个市场需要这些人,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培训,不断地集中注意力来拓展他们的职业生涯,”欧莱雅中国区的总裁盖保罗说, “不要忘记其他公司也在这里成长。在世界上没有其他的国家像中国一样每年有那么多的公司进入这个市场。” 寻求自我成长 对于中国的经理人来说努力地寻求他们自己的成长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当王舟在1986年获得了他的机械工程学位的时候,国家分配他到天津的一家工厂。在1994年,中国向外资开放之后,王决定跳槽到摩托罗拉担任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王用了很长的时间不知如何来管理他30多名的下属。6个月之后,他告诉他的经理他不能适应外企的方式,他决定离开,但是他的经理用了4个小时来给他解释当他20年前进入摩托罗拉的时候,如何经历了相同的困难。“他给我讲了他全部的个人经历。这是难以置信的,”王说,后来他在摩托罗拉呆了7年多,现在是芬兰一家公司的经理。 许多经理人正在通过回到学校来接受再培养。在中国MBA的需求在飞速上升。在1991年,当中国政府开始许可开设MBA课程的时候,有9所学校,现在,有95所学校提供这样的课程。有很多人甚至直接飞到国外去接受再培训,还有很多的经理人在清华或其他能够提供MBA课程的学校兼职学习。具有很高声望的北京大学正在开始北京国际化的MBA课程,那里每年约有250名学生,提供的课程和美国所传授的课程是相同的。 哈佛商业学院上周接待了70名中国B-school的教授,教他们怎样写更好的案例研究,开发更多的互动式的课程资料,激发课程讨论等等。 有人说中国的商业学校仍然是落后的。中国不太可能快速地培养出足够的经理人员来填补这个鸿沟,因此它可能最好还是通过合并国外的公司来快速学习如何管理。像联想收购IBM的接近死亡边缘的PC业务,坦白地说更多吸引联想的不是业务本身,而是有机会学习到它的管理。 作者:SARAH SCHAFER 出处:美国《新闻周刊》 编译:衣小妍 |
|
||||||||||||
|
||||||||||||
电话/微信:010-82431150、13811548421 邮件:qhedp@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