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成为中国管理教育的黄金标准更新时间: 2005/9/23 0:51:41 ☆ 电话:010-82431150
|
25年前,中国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头会接受美国式管理教育,还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但如今,中国对管理教育的热情令西方汗颜。 尽管过去两年来申请人数略微下降,但最受欢迎课程的申请人数,依然多出录取名额的几倍。 与欧洲不同的是,中国政府鼎立支持这种美国发明的学位,使MBA成为中国管理教育的黄金标准。 60到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有抱负的中国经理人错过受教育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在他们的美欧同行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所以,首席执行官、董事会成员,甚至政府高级官员都在重返商学院。参加中国顶级高管MBA课程(EMBA,为有经验的在职经理人提供的课程)的学员名单,活像一本中国企业名人录。 高管们在业余时间用中文攻读高管MBA学位。这些课程地位如此高,占了中国MBA课程的90%左右。1994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由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合资成立,号称拥有全球最大的EMBA课程,每年输出550名EMBA毕业生。 如果说美国市场的特点是课程泛滥,而学生对课程需求不旺,那么中国市场则完全不同。为了阻止三流学位的泛滥,中国教育部对希望提供MBA课程的中国大学实行授权程序。在1991年刚开始时,只有9所大学被授权。如今有95所大学能授予MBA学位,但与美国数以千计质量参差不齐的课程相比,这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 虽然政府限制表面上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但为了保持质量,中国顶级商学院本身对招收的学生人数是超级保守的。 师资 就像中国几乎没有受过学术训练的高级经理人一样,中国还更缺受过西方培训的学术界人士,即那些能教授西方经济学、战略或领导能力课程内容的人,以及那些能用西方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讲课的人。 每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商学院都清楚问题所在,它们大多形成了一套三管齐下的方法,以提高课程质量。首先是把那些在海外教学的中国教授们吸引回来,或招募在欧美获得博士学位的新师资力量;其次是把现有的师资人员送往一些顶级商学院接受培训,尤其是美国的商学院;第三是吸引欧美顶级教授作为访问教授来讲授课程,并向他们学习。 被誉为中国麻省理工的清华大学,已把师资发展提到议事日程的首位。清华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国青表示,如今,三分之一的清华教师有美国商学院的学位,总数超过了30人。他本人就在欧洲受过培训。“我们的内部政策是,每在国内招募一位博士,就需要从美国招来两名博士。” 陈教授表示,学校不缺出自欧美顶尖商学院的博士讲师申请来校工作,难的是在初级教员和经验更丰富的国际教员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很明显,越来越多有海外经历的中国教授想回到中国顶尖大学任教,尽管他们仍是少数。许多人认为,中国是全球开展管理研究最激动人心的地方之一,其他人则希望能在中国刚刚起步的商学院产业发挥用武之地。 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张春,就是一位有海外经历的资深教授,他在美国生活了近20年后回到中国。“(中欧国际商学院)新雇佣的大多数人员都是资深教授,我们只雇了一两个新手。他们回来帮助启动研究。比如在金融学方面,我们聘用了大量人员。” 国际合作 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这样的学校十分重视与美国顶尖商学院的关系。清华的师资中,有逾40人在斯隆管理学院呆过6个月,学习如何开发课程及教学,其中有30人还在哈佛商学院呆过3个月,学习类似内容。复旦10来也一直在把教授送往麻省理工。 清华和复旦都开办国际MBA学位教育,与麻省理工联合用英语教学,尤其是复旦,一直处在与国外大学开发联合学位的最前沿。 复旦与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挪威管理学院以及香港大学一起开办MBA课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陆雄文认为,该校的策略颇为成功。“我们与合作商学院的教授们共事,这样我们就能达到很高的水准。” 陆教授认为,这种渗透过程对于发展研究技能也起到了作用。“我们推出课程,吸引海外同仁到这里授课,短期与长期课程都有。这样,我们能帮助发展一些关于中国的研究思想和研究理念。我们的一大收获是,他们带来了最新的观念与商业理论。” 案例研究 中国在不断重塑自我,其步伐异常迅速,这意味着中国大部分商学院的主要焦点是,发展公司如何运营的案例研究。“我们必须非常贴近中国商界,”清华大学的陈教授说。但这几所中国顶尖商学院仅发展了约200个中国案例研究,而哈佛商学院教员每年发展的案例就达到这个数字。 许多人都觉得,很难想象中国的商学院如何能赶上美国的水平,因为受过西方学术训练的师资非常短缺。很明显,这些商学院所需要的是开发博士课程的能力,但正如没有人能去培训经理人一样,也没有人能培训下一代博士生。 而在顶尖商学院建立机制,着手开发更好的课程之际,大部分中国的MBA课程甚至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困难。 在北京大学,北大国际MBA(由美国26所耶稣会商学院的教员授课)美籍副院长傅中宝(Michael Furst)对中国许多商学院的管理教学没什么信心。但他颇为达观。“中国有许多机构,他们都需要管理……(中国普通MBA课程的)学生将受到水平一般的培训,他们还会在工作中学到一些东西,这比以前的情况要好些。” 然而,今后十年,中国将有几所世界级商学院崛起,这一点几乎毋庸置疑。这些商学院将在世界舞台上参与竞争。 正如陈教授所总结的:“我们要达到世界级。我们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可。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前来学习。” 外国赞助商提供教授、校园和时间 荷兰银行(ABN Amro)、拜耳(Bayer)和花旗集团(Citigroup)是几家提供了赞助的企业,为商学院的教授职位提供资金。然而,与阿尔卡特(Alcatel)、英美烟草(British American Tobacco)和飞利浦(Philips)一样,这些企业所赞助的教授不在美国而是在中国工作。 中国顶尖商学院的鲜明特点之一是,非中资企业与非中国公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帮助发展这些商学院。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最多捐赠。在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大楼建设资金来自斯达基金会(Starr Foundation)——美国人康那利斯旺德斯达(Cornelius Vander Starr)1919年在上海成立了他的第一家保险公司。在北京清华大学,校园中的主楼伟伦楼,就是以香港恒生银行(Hang Seng Bank)董事长利国伟的名字来命名的。 庞大的北大MBA项目大楼是用一位台湾商人捐赠的钱建起来的。 但企业不只是捐钱而已。英国石油(BP)首席执行官布朗勋爵(Lord Browne)担任了清华大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在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还担任高盛(Goldman Sachs)老板的时候,他就抽空在清华顾问委员会任职,现在桑顿先生在清华大学教授一门有关全球领导力的课程. |
|
||||||||||||
|
||||||||||||
电话/微信:010-82431150、13811548421 邮件:qhedp@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