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路协同”系统将率先在清华园试用更新时间: 2014/12/12 16:38:07 ☆ 电话:010-82431150
|
一提到交通,我们最关心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堵车和事故。这两大问题都被清华大学姚丹亚教授的团队一一拆解。据悉,由姚丹亚团队研究设计的“车路协同”系统,明年将率先在清华园试用。 什么是“车路协同”?姚丹亚在日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4年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展示交流活动”上,对这个略显时髦的概念进行了解读,“交通的组成要素有道路、有车、有人,我们的车还是那辆车,但是我们在车上增加一个无线实时通信装置,加上配套的路侧系统,就可以实现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侧设备之间实时交换数据。路侧系统能够检测到这里有一个人过街,那个角落有自行车出来等诸如此类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车主间共享。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交通安全性,驾驶者不仅仅能看见前方路段,即使行驶后方出来一个人,车上系统也都知道,弥补了单纯依靠车上传感器所带来的漏洞。” 除了通过信息分享实现驾驶的安全性以外,姚丹亚告诉记者,该系统另一项功能在于大大提高通行效率。姚丹亚举了个例子,“车路协同系统”在所驾驶车辆靠近路口时候,通过判断绿灯时间,为驾驶者提供推荐速度,以保证顺利通过绿灯。通过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推荐不同的驾驶速度,还可以保证在绿灯时间内实现尽可能多的车辆同时通过。“通过减少车辆遇红灯的停车次数,我相信在环境效益方面,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姚丹亚透露,目前已经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一个路口处设立了路侧系统,未来将陆续完成剩余的7处路侧系统。示范系统建设已通过北京市科委多轮论证,用于示范的30辆电动车也将很快到位,如果推进顺利,将在明年上半年开始上岗示范。 背景简介: 车路协同是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 美国、日本、欧洲都已在开发这套智能交通系统。中国于2010年明确提出发展“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并在2011年通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十二五”“863”计划)立项,该项目由清华大学等10家单位参与,于2014年2月通过科技部验收,这使得中国在车路协同系统研发上,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初步成果。 另外(受经费、实验规模所限)如果资金、场地问题都能解决,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相关企业、汽车行业的参与。这样的情况下,两年以内,大规模测试体系应该能够建成。 在这之后,如何应用到实际交通领域? 这需要阶段性投入。因为汽车上要增加车载装置,路边要增加设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需要一个时间较长的发展。但是这个系统可以拆成阶段性应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提升。使得系统在短期有短期的应用,长期有长期的应用。 |
|
||||||||||||
|
||||||||||||
电话/微信:010-82431150、13811548421 邮件:qhedp@mail.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