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浩:跨界学习应适可而止更新时间: 2007/4/15 16:17:25 ☆ 电话:010-82431150
|
最近一段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人口结构和生活节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美国的教育制度面临巨大的压力。大学教育体系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更是不断翻新,日益增强。有些人主张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大学,以创收先进者为榜样,以赢利为目的。有些学校鼓吹要完全以雇主的愿望为标杆,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有些人则宣称要把学生当顾客对待,收了钱就要好好提供服务,满足它们的各种愿望。很多学生自然也不乏奇想:大学课程要像脱口秀和情景喜剧一样容易理解和欣赏;教授要既当主持人,自己能整段子,说笑话,也得会把握火候让大家有机会参与亮相;教授也要像传教士,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传道授业解惑,精辟严谨慈祥;学校对待学生还要像保姆一样,要什么服务就给什么服务,学生想不来上课也不需要理由,不用商量,回头老师还得把课给我补上。某些家长则更神气:什么,我掏了钱供我孩子读书,你凭什么因为他功课不及格就敢不让他毕业?! 当各种新奇的主张和想法甚嚣尘上之时,很少有人会去想,大学就应该有个大学样!难道用办大学的办法办大学不行,非要用办别类机构的办法才算高明正当? 幸好,美国的主流派优秀大学,大都有着百年以上的学术传统,知道办大学是怎么回事儿。哈佛大学没有动不动为了严肃校纪磨练意志就把新生拉去军训,事情明摆着,喜欢军训的人自己可以去上西点军校,没有必要到哈佛装模作样。约翰·洛克菲乐创办芝加哥大学也并没有借用他所擅长的经营企业的办法,而是任命年轻的教育家威廉·哈泊为首任校长,其办校风格以高薪聘请最优秀的教授著称,以注重学术研究见长。没有大师级教授的大学,无异于职业培训学校。芝加哥大学以教授和学术为本的优良传统,是其办学的灵魂。历年来,该校的教授和与之相关的学者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仅次于剑桥大学。有了这些中流砥柱,再大的风浪,也基本于大局无伤。大学还是大学。经典并不会因为不合一时之潮流而丧失光芒。 无独有偶,国内的管理学教育,时下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迷惑和冲击。为了增强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家和管理者,渴望迅速获得启发和灵感,找到妙药灵丹,不管这种启发和灵感有无实践依据,这种妙药灵丹是否适合自己的领域。 各类风起云涌的企业咨询公司和畅销书作者们更是闲不住,赤膊上阵,善抓良机,绞尽脑汁,激情演绎,什么企业要有狼性和羊性,要从羚羊变成狮子老虎,要向军队学管理,向游骑兵学管理,向圣经学管理,向易经学管理,向某某球队学管理,等等。什么人都可以出书办班,讲个故事就可以总结管理。故事自然听得很热闹,回头细想,却搞不清楚故事背后的真正道理和含义。而他的故事和你的故事往往没关系,听来听去,还是缺乏理论和体系。 这种心绪浮燥急功近利的状况,和跟美国某些学生希望学知识都像看脱口秀和情景喜剧一样轻松愉快的现象,实际上是大同小异。 在跟风于各种貌似时髦的管理方法的运动中,企业领军者必须清楚地把握这样一个根本点:企业首先是企业,就向要用管理大学的方法管理大学一样,必须要像管理企业一样对企业进行管理。 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可以为管理者锦上添花,使之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而这里的锦,就是对企业独特性了如指掌,对企业管理本身的通晓和欣赏。因此,向其它类型的组织和实体学习没有错,并且在把握大局的前提下应该得到鼓励。但企业毕竟是企业,不是军队,不是教堂,也不是体育运动基地。 对于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传统熏陶的中国企业而言,在还没有弄清楚企业管理自身的逻辑之前,就被各种五花八门,半生不熟的跨界学习之说狂轰乱炸,搞昏头脑。对于缺乏系统研究支撑的中国管理学领域而言,也只能瞪眼看着各路天桥英雄令人眼花缭乱地耍把戏,却拿不出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和道理。 因此,中国企业家的使命显得尤为悲壮。前路茫茫乏知己,天下无人能助君。等到中国企业家称雄于世的时候,学管理的人能够及时总结一下,颂扬一下,引伸一下,也许就不错了。那时候,我们对孙子辈儿的人讲故事,就可以说,向某某公司那样经营企业,像某某企业那样进行管理,而不再需要说向我们根本没听说也没见过的什么“游骑兵”学管理。就为这一条,我们也需要优秀的中国企业作为我们企业的榜样。企业要有企业的作派和自尊。企业管理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 跨界学习当然仍有必要,但是必须慎重而行,适可而止,不在于东施效颦,学点皮毛,也不在于邯郸学步,削足适履,而是贵在启发,为我所用,重在借鉴,拿来主义,其实质不在于模仿它人,其核心在于提高自己。 作者:马浩 马浩简介: 北大国际MBA项目教授兼EMBA项目主任
|
|
||||||||||||
|
||||||||||||
电话/微信:010-82431150、13811548421 邮件:qhedp@mail.tsinghua.edu.cn |